第12課 為人民服務
第12課 為人民服務【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徹底。鴻毛、興旺、寄托、精兵簡政、死得其所”等詞語。理解文中含義深的語句。
2.能力目標: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闡述問題的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教學要點】
重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難點:在閱讀中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科學、社會、人生等的有益啟示。
【教學設想】
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把握文章的中心——為人民服務;然后通過自學、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弄清全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方面的意思;最后,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深刻領會文中所講的道理。
【教學步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 我們今天媒體大力宣傳的一個主題思想是什么?(三個代表)“三個代表”具體的說就是:1.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2.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半個多世紀前毛澤東的那篇演講說的也是這樣 一個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
【新課探究】
一、介紹文章的背景
1.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作品有《論持久戰》、《為人民服務》、《矛盾論》、《實踐論》等等。毛澤東的詩詞也很有名,如《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卜算子•詠梅》、《長征•七律》等。
2.張思德生平
張思德小名谷娃子,19xx年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靠給地主幫工度日,母親和幾個哥哥相繼凍餓而死,父親遠走他鄉,不知所終。張思德成了孤兒,是叔父叔母收養了他,11歲時才讀了幾個月的書。苦難的生活,磨礪出他堅韌的性格。
1933年8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朱德總司令的故鄉儀隴縣,苦大仇深的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參加少先隊,成為鄉里首任少先隊長。他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受到鄉蘇維埃的嘉獎。同年10月他加入紅軍,在縣獨立團二營當通訊員,在瓦子寨戰斗中立功一次。
同年冬天他又隨部隊轉戰到四川,進入當地列寧小學學習文化和軍事,畢業后被調到省軍區指揮部政治部當交通員,不久加入共青團。他在戰斗中渾身是膽,被戰友們譽為“小老虎”。1935年5月,他跟隨紅四方面軍退出川陜根據地,開始長征,其間三次過草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部隊在開赴前線前,留下老弱病殘編成了一個警衛連。張思德因有傷病也被編入警衛連,任副班長,負責云陽鎮八路軍留守處和榮譽軍人學校的警衛。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共產黨,1938年春任班長。1940年春,張思德調往延安,在中央警衛營任通訊班長。
1942年10月,軍委警衛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衛團,領導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士,張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組織安排。他說:“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他在戰爭年代參軍XX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許多人已當了團長甚至旅長,張思德身為戰士卻從不計較職務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