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泛舟》
,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并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科學家如何迷上科學的故事,或向學生講述,或提供材料讓學生閱讀,以激發學生興趣;
2.在活動之前,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技說明文的寫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學生模仿,或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
3.教師對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作一些查閱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這一方面的觀點和信息。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計了四項學習內容,可以根據興趣、特長以及學習條件、資源等不同情況,讓學生有選擇地、有側重地開展活動。
1.關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學”。開展這項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回憶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如何第一次與科學結緣,從而重新喚醒和提高對科學的興趣。教師對活動的指導,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自由暢談。只有在自由暢談中,才能相互啟發,讓沉睡的記憶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學是在什么時候?是因為一件玩具,一本書,還是一次難忘的活動?”事實上,兒童對科學產生興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學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開花落,或因鳥鳴蟲唱……教師要啟發、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展開思路,讓學生談得有趣,談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有的同學來說,可能保留在他記憶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學”,而是對科學的著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斷了對科學入迷的感情幼芽。對于這種經歷不妨也允許、鼓勵學生談一談,或許在反思中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啟迪。
2.關于“思考自然的啟示”。開展這項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寫作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中任選一項。教材呈現了兩則小故事,都說明了科學道理,但比較而言,第一則故事更適宜于寫科學小品,而第二則故事更適宜于寫科學童話。當然,教師和學生若有更適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寫科學小品、科學童話不能要求過高;對學生作品評價的主要方式應是交流、展覽和選擇優秀作文在班上朗讀。
3.關于“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開展這項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在科學的大世界中“動口又動手”的習慣和意識,推動學生成為科學技術的推廣者和宣傳員。教材中列出了兩項活動內容,一是查閱資料,為最新科技成果寫一篇說明性文字;二是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小發明、小制作。對于第一項活動的指導要注意兩個問題:(1)要求學生介紹的應是“最新的科技成果”(當然,“最新”是相對而言的);(2)要求學生寫一篇說明性文字。比較而言,“說明性文字”比“說明文”的寫作要求要低一點。因此,不要求每個同學都寫成說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紹、說明清楚即可,而對于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要求寫成較為規范的說明文。對于第二項活動的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自己的小發明、小制作展示出來,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邊演示邊講解、介紹(這項活動可以與其他學科老師比如物理、勞技課老師取得聯系,邀請他們參與活動,參與評價)。至于寫“新聞稿”,可以由發明者、制作者來寫,也可以讓觀眾(同學)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