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泛舟》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說家蒲松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里說的“科學小品”,特指現代科學小品,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它所運用的和反映的,是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小品發生在提倡科學與民主、與“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相對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據我們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學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璋、鄒韜奮、劉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時的科學小品還只有科學小品之實,而無“科學小品”之名。科學小品這個概念的形成,還需等到這類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小品史上可紀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上發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關于小品文向何處去的大討論。吶喊中,陳望道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通過發表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4篇科學小品,建立了“科學小品”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一個分支(也是科普寫作的一個分支)的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目下,團結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征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征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征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征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準,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ㄟx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學老師──大自然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于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在福井謙一剛懂事時,就經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出神。他有時還會把雜草連根拔起,那翠綠的嫩葉會讓他仔細地看上半天。蝴蝶飛舞的季節,小謙一會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進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謙一百看不厭,并使他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會讓小謙一興奮好幾天,并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