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蕩
(2)小說寫兩個女孩在革命隊伍里逐漸成長的過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繪:
(第13段):“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們,大的不過十五,……她們長大成人了。”
賞析:把女孩們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地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著天邊的北斗”,所以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是在敵人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3)月明風輕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4)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6)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7)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8)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9)在那里,鮮嫩地蘆花,一片展開地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總之:(《蘆花蕩》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1)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干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2)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第48—50段對話描寫。
b、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
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里鉆。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沖著鬼子這里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么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于掌股之間,置他們于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四、作業練習
1、本文在結尾處寫道:“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
為。”你能想象出當時二菱目睹老頭兒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嗎?補寫出來。
2、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