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
師:聽聽我們的齊奏。(學生齊讀課文)
師:這是一篇游記,游記一定會交待時間、地點、人物這些要素,這篇文章里有嗎?一起說,時間——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說具體些。
生:是日更定矣。
師:“是”什么意思?
生:這。
師:這天初更定后,那“這”具體指的是哪一天呢?
生:大雪三日。
師:完整地說——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
師:地點——
生:西湖
師:整個湖?
生:湖心亭。
師:哪一句話里寫著?
生:余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完整地說是——
生:西湖上的湖心亭。
師:人物——
生:余(這里就是張岱)
師:游記一般會按游蹤來寫,請找一找文中提示游蹤的詞語。
生:獨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
四、探幽索微,觸摸張岱內心
師:文中有寫景,有敘事。景里顯情懷,事中見人性。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瀏覽一遍課文,然后用一個字來評論張岱。
生:癡。(師板書:癡)
師:癡是什么意思?
生:癡迷于某一件事情。
生:還可以理解為與眾不同。
師:看看張岱的癡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張岱在“大雪三日后,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師:“人鳥聲俱絕”說明什么?
生:天寒地凍,人待在家里,鳥躲在巢里。
師:張岱在天寒地凍時去看雪還罷了,他還偏偏挑在——
生:晚上。
師:挑在晚上也還罷了,他還——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這就是“一癡”了。(板書:夜里獨往)真是又一個蓑笠翁啊!
師:還有“二癡”嗎?
生:我發現張貸所描寫的雪景也很獨特。
師:雪景如何?
生:“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這是“余”在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請翻譯這兩個句子。
生: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看到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里面的兩三個人罷了。
師:請賞析這兩個句子。
生:前一句讓人感到整個世界白茫茫一片,后一句讓人感到長堤啊,湖心亭啊,小舟啊,小舟里面的人啊,是那么的渺小。
師:前一句言其大,我能理解,后一句言其小,請你說得再詳細一些。
生:先看量詞:痕、點、芥、粒,都是很小的,而且是越來越小,甚至有點兒微不足道了。
師:誰微不足道了?
生:人。
師:人怎么就微不足道了呢?
生:只有米粒大小了。
師:而且我們發現“粒”前面用了“兩三”,約數,不是數不清,是懶得數了。
師:這里有四個“一”,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個“一”是“全”的意思,后面三個就是數字“一”。
師:這讓人感覺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一個人,身處這樣渾沌一體的白茫茫世界中,真會產生“寄蜉蝣于大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哪!看來,文中的“余”已完全與天地融為一體了,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山水之癡啊!(板書:山水之樂)
師:寫得這么好!我們把它讀一讀,邊讀邊記牢它。(生齊讀)
師:我們再把它背一背。(生齊背)
師:還能找出“三癡”嗎?
生無語。
師:留一個問號吧,有問號是好事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啊!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張岱是這樣的性情嗎?
生:不是,以前的張岱是富貴公子,“極好繁華”,錦衣玉食,聲色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