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眼做文章——《好嘴楊巴》八下
抓住文眼做文章——《好嘴楊巴》教學設計
【文本簡析】
《好嘴楊巴》向我們講述了兩位天津市井奇人楊七和楊巴的故事。由慢條斯理,發展到驟然緊張,最后是輕松詼諧——本文情節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語言,深受讀者喜愛。
標題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述、描寫皆為“好”字而設,故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對“好”字深層意義的挖掘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1.從說話的難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發,這需要“敢說”。二是左右為難:說是芝麻,這等于“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于承認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這需要“巧說”。三是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說話之前說,需要“快說”。
2.從這句話本身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臟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說是芝麻,也沒有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說話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并不寫楊巴,而是從夸贊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我們就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的。楊巴說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涂”,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就來了”;楊巴說話之后,李中堂覺得他“機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而楊巴“心里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難之間顯身手。話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適時。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發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的效果。
【方法闡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戶。劉坡公在《學詩百法》中說得好:“作詩點眼,猶之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皆失。”閱讀時,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眼”,窺探出文章的內容,從而直達作者的心靈。
抓住文眼做文章,就是以文眼為貫穿課堂的一條縱線,提綱挈領,緊緊圍繞文眼提供的話題,設計既符合文本特點,又符合學生閱讀規律的教學活動。這種設計,往往使教學簡潔明快,不蔓不枝,重點突出,邏輯嚴密。
根據教學實際,可以和《泥人張》并行處理,也可單篇突破。因是略讀課文,所以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也可把本文作為一則語言材料,用編演課本劇、說書等形式放給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
【目標定位】
本文是風趣幽默的通俗小說,學生非常喜歡,但是由于內容淺顯,學生閱讀起來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教師的作用就是著力引領學生去探求淺顯文字背后的東西。特制定以下目標:
1.言說:在復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節和“津味”語言,提高口頭表達和想象能力。
2.探究:在小組合作環境下,理解“好嘴”的含義,提高多角度探究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