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眼做文章——《好嘴楊巴》八下
3.評價:對“好”能有一點自己的看法,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問題分析能力。
(說明:不同的目標,通過不同的手段,指向不同的能力。其中目標2為教學的重點,目標3為教學的難點。設計為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你認為什么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但是,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里,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說明:“一句話”與“好嘴”——課始,教師就有意制造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利用張力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整體感知——講述“好”:
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楊巴、楊七、李鴻章。請選擇一個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動,盡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語言風格,用第一人稱創造性復述故事。
1.學生自讀課文,分頭準備;
2.組內互講,取長補短;
3.班內復述,鼓勵模仿天津話講述;
4.師生共同點評。
(說明:這種轉換人稱的創造性復述活動,既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言“轉化”中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點研讀——探究“好”:
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研究這個“好”字,既可以從說話的難度看,從這句話本身看,也可以從說話的效果看,還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請你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
1.小組探究。
2.全班討論。(參見“文本簡析”部分)
3.教師總結。
(說明:這是文章的重點,學生不一定認識很全面深刻,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力求使學生認識到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地看問題。)
四、深入理解——評價“好”:
作者在文中說:“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楊七反倒漸漸埋沒,無人知曉。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因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并沒有喝茶湯呀!”你怎樣看待楊巴的這張“好嘴”?你想擁有這樣一張“好嘴”嗎?
教師小結:這些小人物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壓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這又是一個多么無奈的回答:明明是李中堂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這種機靈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
(說明: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力圖使學生把自己“擺”進去。此時,教學活動由敘述、探究轉向評議,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態度的滲透。緊密結合文意的延伸,避免了脫離文本的過度發揮。發言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做好價值觀的引導。)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楊七和楊巴的相識。模仿文章的“津味”語言風格講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領,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