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語文導學案
語文導學案(77)
年級:初二 主備:王崇喜 審核: 時間:09、5、21
課題:《吆喝》 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舊北京有關吆喝的民俗知識,學習民俗類散文的語言和寫法。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揣摩語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課前預習: 家長簽字: 組長檢查:
作者簡介---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后,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代表作: 長篇小說《夢之谷》、譯著《好兵帥克》。晚年曾將《尤利西斯》翻譯出來,成為對中國讀者的一大貢獻。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吆喝 ( ) 招徠( ) 鐵鉉( ) 行當( ) 囿于 ( ) 隔閡( ) 鈸 ( ) 秫秸( )
2、自讀課文思考
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么?
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課堂自學:
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循了什么樣的順序(或思路)呢?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點寫的是什么?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點寫的是什么?
寫的最具體生動的是哪一種吆喝? 怎樣吆喝?
“四季”這一段,寫了哪幾種吆喝?
其中哪一種寫的最具體生動?
合作研討: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體會其中的意味。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果)
檢測延伸:
閱讀第10段,回答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句是
2.這一段一共寫了幾種叫賣的貨色?
3.為什么我對賣蛤蟆骨朵兒的最有好感?
4.四季的叫賣中,哪一季寫得最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本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后)記:學了這篇課文相信你一定又有不少收獲,趕快記下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