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 吆喝
第十八課 吆喝教師寄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識記重點詞語,了解文章的內容。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 ”時的內在情感。
3.了解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重難點:
1.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
2.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積水成淵,聚沙成塔
1.給下列加橫線的的字注音。
招徠( ) 鐵鉉( ) 囿于( ) 隔閡( )餑餑( ) 秫秸( )
商販( ) 吹噓( ) 吆喝( )小鈸( ) 荸薺( )
2.解釋下列詞語
招徠: 餑餑:
囿于: 吹噓:
隔閡:
隨機應變:
合轍押韻:
油嘴滑舌:
3. 作者簡介:
二、自主探究——相信自己,沒錯的
4.文章中作者寫了哪些吆喝聲?這些吆喝聲是按什么樣的順序組織起來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5.圍繞北京吆喝聲作者介紹了哪些方面內容?
6.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聲?他對老北京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7.北京街頭賣東西的有很多,為什么作者只介紹了其中的幾種吆喝,其余的只簡單說他們賣什么?
三、合作釋疑——眾人拾柴火焰高
8.作者在寫吆喝聲時為什么摻雜進一些自己的經歷?
9.文章中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體會其中的意味。
四、拓展遷移(乘勝追擊)
10. 同學們,你留意過周圍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聲嗎?找一句口頭廣告,學給大家聽聽!
五、達標檢測(一試身手)
1.注音:
囿( ) 鈸( ) 招徠( ) 鐵鉉( ) 餑餑( )
秫( ) 秸( )稈 吆喝( ) 隔閡( )
鹵( )煮 荸薺( ) 蕎( )麥 糠( )
2.解釋詞語:
招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轍押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文段,然后回答問題
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賣大小金魚兒的就該出來了,我對賣蛤蟆骨朵兒(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里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么沒在我肚子里變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該賣“樹熟的秋海棠”了。賣柿子的吆喝有簡繁兩種。簡的只一聲“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實滿夠了。可那時小販都想賣弄一下嗓門兒,所以有的賣柿子的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最起碼也得像歌劇里那種半說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蘆兒--剛蘸得”就出場了。那時,北京比現下冷多了。我上學時鼻涕眼淚總凍成冰。只要兜里還有個制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