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案
讓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說
的情節。
(二) 比較閱讀
閱讀歐•亨利的《最后的一片葉子》,并與本文比較在人物、主題方面的異同
附 板書設計
附件一 教學反思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名篇。小說故事情節簡中有繁,起伏變化,
文章結構平穩精巧,合分有序;人物形象鮮活有力,表述方式靈活特別。教學對
象初二學生,年齡偏小,社會閱歷少。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到一底一高。
何為低?即努力降低課文難度。這篇小說情節多變,主題深邃,語言含蓄。教學部學時不生硬說教,不過分深掘主題,少用學生不易理解的術語,以降低教學難度。
何為高?即設法提高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既要防止浮而不實、追求表層熱鬧而不注重深入理解的傾向,又要反對說教式的教師獨角戲。就本文而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寓教于樂,調動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符合本文的文體特點,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嘗試以活動貫穿其中,講解與討論相結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1、 關于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預習,查工具書掌握相關字詞,了解課文大意,初步理清小說情節,為初讀課文作準備。
2、 關于導入課文
從生活中有形、無形的窗口切入,既貼近生活,又為教學難點:理解標題“窗口”的雙關含義,奠定基礎。
3、 關于分組討論,閱讀課本劇
分組討論,閱讀課本劇,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不僅能培養實用語文能力,也能培養參與意識、協作精神,在活躍的氣氛中,獲取知識,接受教育。
4、 關于經緯教學
這篇敘事體課文,經緯式教學,即以分析故事情節為經線、揭示人物形象為緯
線,交織有序,綱舉目張,便于教學,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 關于給課文擬副標題
從人物、情節等角度給課文擬副標題,便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分析。通過比較,體味文章如何巧妙命題;突破難點,理解“窗”的雙關含義。
6、 關于撰寫對聯,續寫結尾,比較閱讀
這些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實用語文能力和遷移訓練能力,舉一反三,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學修養,激發求異思維,滲透思想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
7、 關于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成“窗”型,文字簡潔,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學生易于理解,便于 記憶。
8、 關于教學重、難點
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課教學重點,從整體感知課文至給課文擬副標題,貫穿整個 教學之中;導入課文,擬副標題,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標題“窗”的雙關含義。
附件二 《窗》課本劇
(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得兩人。病房設有一扇門和一扇窗戶,門通向走
廊,通過窗戶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經醫生允許,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個小時,他的病床靠近
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臥在病床上。)
病人乙 這倒霉的病,太可惡了。
病人甲 是啊,重病纏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 連聽收音機、看電視都不行 ,這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 想過去,我擁有一份好工作,戰爭中也曾立過功。
病人乙 可不是嗎?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現在……唉!
(護士進,病人甲被扶起,開始一小時仰坐)
病人甲 啊!窗外是一座美麗的公園……
病人乙 (急切的)快說說,公園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