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說”訓練課
左仁清
“讀說”訓練是針對教師平時只強調學生“讀”,只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一種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學生新模式。旨在強調學生朗讀時,在較熟悉文章內容的前提下,別開文章,自言自語表述文章主要內容,提煉文章重要信息,但又有別于背誦文章的一種讀書方式。是學生朗讀與說話同時進行、交替運用,并有序、有恒、有法地訓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模式。“讀說”就是教師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理解,進而評說其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意義,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深厚感情等等。重在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朗讀、理解、分析能力的訓練。適用于內涵較深,理解性較強的現代文與文言文。如《唐瞧不辱使命》的教學,可通過“讀”文章成誦、“說”情節內容、“說”課中文句、“說”人物形象四個教學板塊進行。
一、“讀”文章成誦。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課文錄音),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并注意句子的停頓、語氣、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字音要讀準,停頓要恰當,句子的層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朗讀的速度要慢些,一邊讀,一邊對照課文下面的注解以及其它資料,體會文章每句話的完整意思。
3、讓學生揣摩人物的語氣,認識人物的性格,舉一反三,反復品味讀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互讀互說。兩人一組,一人讀,一人述說句子大意,以及根據各自對課文的理解述說句子的停頓,語氣,語調。
5、做到熟讀全文,力爭成誦。
二、“說”情節內容。
“說”課文的情節內容,可以從文章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故事波瀾等方面進行,如《唐睢不辱使命》第一段的情節可這樣述說: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兩名話,既反映了秦王的狡詐,又反映出秦王的嬌橫、狂妄。安陵君識破秦王的欺詐伎倆,委婉而又堅定地拒絕了秦王,表現了他清醒的頭腦和不卑不亢的態度。秦王“不悅”,這是一貫驕橫成性的秦王意外受挫后必然有的反應,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去,是希望通過外交途徑緩和并解決矛盾。這是故事的開端。
1、教師示范述說第一自然段,然后要求學生再說。
2、學生分小組,分任務進行對課文讀說,小組互讀互說。
3、教師范讀課文,每讀一段,指定一個小組述說情節內容。
4、學生讀課文,每讀一段后,由教師述說情節內容。
5、教師小結。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國先后滅韓亡魏。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國去談判,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強暴,以死相拼,終于沒有辜負出使之命。
三、“說”課中文句。
1、教師示范“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為例。
(1)這是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秦王的一句話,由教師口述句子的大意。
(2)教師評說句子的作用。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表現了安陵君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陳述作為拒絕秦王的理由,無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
2、學生說話活動。學生齊讀全文后,兩人一組,找出重點句子進行互讀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