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
3、(1)探察物體 獲得知識 (2) 略 (3) 略【合作探究】預設問題1: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預設問題2: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應有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的精神或實驗精神。)預設問題3: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學的實驗精神。原因是: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事實論證)預設問題4: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例如:1、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質為例,說明要得到關于竹子的知識,只有靠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于事的。2、中國學生大都偏重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重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考試的成績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常常不知所措。3、作者以“個人的經驗為證”,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誤以為靠埋頭讀書能應付一切,結果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這就揭露了傳統教育的弊病,也說明了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精講點撥】【當堂達標】1、(1)授予;(2)不知所措;(3)彷徨;(4)袖手旁觀;2、【答案】c 【答題指要】(a:否定詞"不"誤用;b:缺必要的賓語"意識";d:前后不一致,一面和兩面不搭配,應去掉后面的"是否"。)3、d(a“重整旗鼓”是褒義詞,應改為“卷土重來”b“左右為難” 指人不指事c.“把人憂天”應改為“庸人自擾”)4、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讀《西游記》,我們能學到孫悟空的嫉惡如仇;讀《紅樓夢》,我們能體會到封建社會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讀《童年》,我們體會到當時俄羅斯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讀《水滸》,我們感受到什么是義薄云天…… 第二課時【合作探究】預設問題1: 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預設問題2: 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2.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以自己的經歷為例(事實論證)預設問題3:1.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2. 因為個人行動不是盲目的行動,總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導。這思想、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判斷力,所以也要重視實驗精神。預設問題4: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精講點撥】1、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 道理論證。2、聯系生活, 引導學生做一個的多動手,多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當堂達標】1. 選擇自己最適合的事業,并最終取得成功。2.分別是:無所事事,缺乏事業心的人;用心不夠專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