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復習
第二單元復習要點(六課時)
教學時間:5課時
1、《阿長和山海經》
2、《背影》
3、《臺階》
4、《老王》
5、《信客》
興趣情境導引
相關知識鏈接:感受真情
具體步驟 1.理清脈落;2.品析佳句;3.分析形象
范例1作者對阿長懷有怎樣的感情?
分析: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人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
阿長,即長媽媽。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魯迅對他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里,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閱讀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對后一層意味要透過文字表面去把握.還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懷念自己的保姆,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筆,大寫阿長的缺點,訴說自己如何討厭阿長呢?這要分析,第一,這些確是缺點,但在這些缺點中,可以看出阿長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真率。由于有純樸和真率做內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煩的規矩和講“長毛”時所表現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諒的。第二,這些缺點,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長所具有的知識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與地位決定的,與其說是阿長的過錯,倒不如說是阿長的不幸。
解答:
魯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對長媽媽深切的同情和真摯的懷念。
解題方法鏈接
這一類問題首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許多文學作品在表現人物是用到抑筆,也即欲揚先抑。從敘事的詳略上也可以判斷,作者詳寫阿長為我買《山海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則就是一些議論抒情句,能直接體現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他的魂靈!”,情真意切,令人感動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親對“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對父親的感情變化又是怎樣的?
分析:
《背影》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篇末說到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得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
讀完這篇文章,似乎有一種壓抑的感覺,這種父子間相愛相憐的感情中似乎滲透著一抹淡淡的哀愁,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正在清華大學任教。社會的世態炎涼,使作者多年來在寂寞困愁中生活,這種情緒必然流露于筆端。其次,文章記敘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敗落,“走投無路”的時候。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在這家庭光景慘淡的時刻,為了“謀事”糊口和讀書尋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別,不知何時再能見面。這是舊社會貧寒的知識分子顛沛流離生活的縮影。了解了以上兩點情況,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調就好把握了。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中,回憶那段令人心碎的過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難理解了。對于現代的學生來說,由于時代的變遷,《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可能不易引起共鳴。不過父子情深,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文中的父親在重重悲痛困苦之前,對兒子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何等堅強!而另一面,父親送別時不辭艱辛,尤其是買橘子的情景,又是何等慈祥,為了兒子,勉為其難,這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作者為文與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誠。從文章看,20歲的作者先是對父愛不理解,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迂”,后來父親在“買橘子”中表現出的深厚父愛,才深深地觸動了作者的心靈。南京分別以后的八年中,作者已經是清華大學講師,已為人父,心智已經成熟,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凈化了,對父愛的感受已經迥然不同,作者向讀者訴說了自己的后悔,激發了共鳴,引起讀者都聯想起父愛。這一些,都要深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