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教案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觀:
①對儒釋道三家的講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師:這篇文章所描繪的三種植物表現了三類不同人群的處事方法,同時也是三種文化思想所帶來的三種處事方式,更是中國文化的三股源頭的具體體現方式。
同學們想必都應該熟知,中國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釋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們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思想的三個源頭,而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也正是這三家的處事態度。
根據老師的提示,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對應關系呢?(留1分鐘左右思考時間)
•教師:牡丹追求富貴,是人們爭相追捧的對象。而傳統的入學強調積極入世,同樣有著大量的的學生追尋。我國自古就有“學而優則仕”,這一思想甚至時至今日,仍有廣泛的影響,大部分人讀書學習,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雖未明確的給予批判,卻通過牡丹與蓮花的對比,給予了否定。
菊花不與世俗同流,頗有隱士風范,正是道家出世隱居的思想的反應。道家強調“逍遙”,主張個體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脫,很少與世俗來往。這樣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過于強調精神,是對個體物質需求的忽視,而對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更無疑起到了極為消極的作用。這也難怪是“陶后鮮有聞”了。作者同樣是不批評,更不贊同,持有否定態度。
三種花里,作者最喜愛蓮花,她與佛教思想十分類似,事實上,蓮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稱蓮花座,相應之坐勢稱蓮花坐勢,蓮花及蓮花雕刻,佛寺中觸目皆是。東晉高僧慧遠創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蓮社,唐宋以降影響最大的凈土宗名蓮宗,專以蓮花為喻闡釋佛經教義的佛學經典名《妙法蓮花經》等等。但作者筆下的蓮花卻并不僅僅代表著佛教的禪悟,凈身,更多的是將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種“新君子”的形象,這也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和美學開始形成的標志之一。
②儒釋道合流與理學的形成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干,還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資料:作為儒、佛、道合流之產物的理學,是在會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礎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釋、道三家之學說,以其基本內容而言,無不是包括了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闡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謂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體言之,在孔子(儒家創始人)那里,就是所謂“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創始人)那里,就是所謂“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釋迦牟尼(佛家創始人)那里,就是所謂“四諦”(得道即在于“悟四諦”)。孔、老、釋三氏之學,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異其趣:孔氏以為得道成圣則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老氏以為得道成圣則能“常無為而無不為”;釋氏以為得道成佛則能解脫生死,永享極樂。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即它們都是以限制人欲作為其得道的首要和關鍵的一步的。這種內容上的共同點,我以為即是儒、釋、道三家之聯結點。宋明理學恰是在這個聯結點上做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