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教案
儒、釋、道固然都主張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卻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禮”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為限度;釋迦則以“戒律”為限度。在他們看來,凡超出了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當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這些限度存在著范圍和程度上的區別,故在孔子看來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釋迦看來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過,它們的區別畢竟是屬于范圍和程度上的差異,其限制人欲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也就是說,“禮”、“自然”、“戒律”之間并不存在根本對立的關系,正是這一點,奠定了日后儒、釋、道合流的基礎。
儒、釋、道合流的過程,其實就是“禮”、“自然”、“戒律”之區別逐漸縮小、界限逐漸模糊的過程。宋明理學對儒、釋、道的會通,其實質是在其三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中其“禮”、“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滲透而其區別日益縮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礎上,“體貼出來”(程顥語)一個“禮”、“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實現了儒、釋、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統一,以這種消除了其限度之差異的“天理”來防范人心,限制和規范其情欲,將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統統斥之為“人欲”,而主張“存天理,滅人欲”。
)
③簡單介紹作者的儒學和佛學思想以及其理學的地位
(應讓學生了解基本文學常識:周敦頤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之一)
可通過回顧第一節課的作者簡介進行
•教師:學習了這篇課文,讓我們回顧一下周敦頤先生的一生,看看我們是否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4、回顧全文,復習鞏固
①課堂小結:
•教師:至此,我們就完成了本篇課文的學習,通過這篇課文,我們看到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們行為處事的期望。對于當時的人們有教育意義,對于現在的我們,同樣也有借鑒的必要,按照蓮花一般的君子一樣行事,是老師對在座的所有同學的一個期望,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熟悉課文,不但能把這篇課文背誦,更要深入理解和記憶。
②字詞拓展:
•教師:最后,我們將本節課的多音多義字總結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過預習作業,應由同學先回答,教師最后再將自己的總結播放在多媒體上)
展示內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蕃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蕪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塊根肉質
蔓 (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莖;②【動】蔓延;滋長;③【形】雜亂
(wàn):〖口〗∶蔓生植物的細長不能直立的枝莖
(xiān):新鮮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魚蝦等水產食物,如:海鮮
鮮 (~卑)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業
①結合對文章的理解背誦全文;
②結合文章和作者,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理順北宋時期的文化發展。
6、教師小結
①語文教學肩負著發揚精神,傳承文化,普及語文能力多方面重擔,傳統語文教學僅關注文字能力的提高顯然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