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范進中舉
知識與能力
1.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2.尖銳的諷刺;范進與胡屠戶形象的前后對比。
3.準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
過程與方法
1.理清本文的結構,歸納出文章的主題。
2.認識范進喜極而瘋的原因。
一、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作揖(yī) 相(xiàng)公 腆(tiǎn)著 簇(cù)擁 星宿(xiù) 僥(jiǎo)幸 解(jiè)元 兀(wù)自 錠(dìng)子 長(zhǎng)親 拙(zhuō)病 名諱(huì) 帶挈(qiè) 行(háng)事 醺(xūn) 懊(ào)惱 不省(xǐng)人事 綰(wǎn)
2.辨別字形
挈 帶挈 踹 踹開 候 火候
擎 擎起 揣 懷揣 侯 公侯
二、理解詞義
懊惱:心理別扭,煩惱。
簇擁:許多人緊緊圍著。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知覺。
不由分說:不容分辯。
萬貫家私:大量的家財。貫,一千錢為一貫。
火候:指寫文章的功夫。
小心:文中指顧慮。
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不三不四:不正派,不像樣子。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又字文木,安徽省全椒縣人,清朝小說家。他生于世代書香大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祖父、叔祖均憑科舉顯達。時人曾云:“國初以來重科舉,鼎盛最數全椒吳。”然而對他影響較大的還是只做到江蘇贛榆縣教諭(八品學官)的父親吳霖起和他本人后來所經歷的困頓生活。吳霖起為人方正,安平樂道,不慕容利。吳敬梓13歲喪母,后即隨父到任所,20歲中秀才(此后屢舉不中)。23歲喪父后,他的生活急轉直下,由于不善經營卻又請財好施,短短十年,家產當盡無存,鄉里傳為第子之戒。他保守事態之炎涼,看透了社會黑暗與人心齷齪的一面。他33歲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貧困。54歲時(1754)做客揚州,當年即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2.關于《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節選自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三回,題目為編者所加。〈儒林外史〉共55回,刻畫了100多個人舞,但并無一個中心人物為主干,是連綴多個故事而成的長篇小說。但全書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就是通過對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揭露和強烈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畫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百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