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3.文化常識
(1)明清兩代科舉制度規定: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必須參加童試,經過童試被錄取入縣學的稱為秀才,也叫生員、相公,或叫進學。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在京城舉行。參加者是舉人,考中的稱貢士。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的稱進士。殿士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生,第三甲賜同進士出生。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2)寫作背景
吳敬梓生活的時代,是封建社會大廈將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年代。文士們醉心舉業,八股文之外,百不經意。社會黑暗,人情涼薄。
吳敬梓一生中大半時間生活在南京、揚州等地,所交往的多數是“上層人士”,如官僚子弟、紈绔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等,對他們卑污的靈魂、腐朽的生活、種種卑行劣跡了解深刻;加上他個人生活的急劇變化使他與下層人民有較多的接觸,這些都為他創作《儒林外史》提供了豐富素材。
四、課文內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過20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癡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歡喜得瘋了。作者通過刻畫范進這個藝術典型和周圍各色人物趨炎附勢的嘴臉,不僅尖銳地諷刺了用功名利祿扭曲了讀書人心靈的科舉制度,而且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二)結構分析
課文圍繞主要人物,口住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后不同的境遇。全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商借盤纏,胡屠戶怒罵。
側重寫胡屠戶的倨傲,精彩的語言描寫和簡練的動作描寫,把胡屠戶粗俗勢利的嘴臉勾畫得活靈活現。寫范進,幾處都只有簡筆,反顯出他在胡屠戶面前卑怯畏縮、忍氣吞聲的可憐相。屠戶斷言范進考舉人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使第二部分寫范進中舉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二部分(第3—12段)寫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治瘋,張鄉紳拜,運用對比手法白哦縣了中舉前后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顯著變化,抨擊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扭曲,也諷刺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第一層(第3—5段)范進中舉,喜極而瘋。
第二層(第6—10段)主要寫胡屠戶治瘋。
第三層(第11—12段)張鄉紳拜會范進。
(三)整體感知
1.重點語段分析
(1)第5段寫范進“中舉發瘋”這個片段非常精彩,人物描寫可謂窮形盡相,躍然紙上。作者高超的筆法有兩種:一種是多層次的細節描寫,一種是側面烘托。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寫得很有波瀾。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踹進泥塘,第四層寫瘋走集上。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于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噫!好了!我中了!”人物的語言與狂喜的心情合拍,語句短小,語氣強烈。四層中,拍手的動作是很突出的。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眾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出了中心人物。
(2)第7—10段,具體寫胡屠戶治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