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泛舟》八下6
專家診斷:人為活動、氣候暖干是“癥結”所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開墾活動,使湖畔5萬公頃的最好草場毀于一旦;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環青海湖一帶又有人開墾草原,廣種薄收。這種掠奪式經營使湖區生態遭到了空前的破壞。
專家認為,青海湖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不爭的事實,人為因素是造成青海湖地區草場退化以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則主要是由于長期氣候暖干、造成湖面蒸發耗水量大于入湖補給水量造成的。
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局長李其江說,青海湖入湖補給量由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發量、人為耗水和湖區潛水蒸發量三部分組成。經計算,青海湖湖水補給量1959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值為36.9億立方米,而耗水量多年平均值為40.5億立方米,平均每年青海湖水量減少3.6億立方米。而據測算,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海湖年虧損水量中,人類耗用水僅占1/5,這說明人類活動對青海湖水位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鳳霞說,分析青海湖周圍各氣象站的觀測資料發現,隨著全球變暖,青海湖湖周也出現了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蒸發量增加等氣候變化特征。據觀測,1975年至2000年,青海湖湖周氣溫增幅為每10年0.49℃,其數值明顯高于青海全省的平均增幅和全球每10年0.03℃~0.06℃的氣溫增幅。同時,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青海湖環湖地區降水量也開始出現顯著的減少趨勢,而進入90年代后蒸發量卻出現了顯著的增加趨勢。由于蒸發量增加、降水量減少,直接導致了青海湖水位下降。
因此,專家認為,氣候暖干化是直接導致湖水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的原因,而人類活動則加劇了這些變化。同時,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又反過來促進氣候朝暖干化方向發展。
美麗容顏何日再現?
專家建議,如果不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長此下去,青海湖不是變成沙湖就會變成死湖。為此,青海省政府從2001年起,啟動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地恢復和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態,治理范圍涉及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4個縣、23個鄉。計劃在今后30年內在湖區投入50多億元,使湖區流域生態發生根本性改變,并建立起良性循環的湖區水體生態系統。
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開始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為一個自然保護區制定的法規,標志著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進入了法制保障新時期。
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已開始退耕還林還草,40多萬畝耕地有望恢復草原本來面貌。
然而,生態環境破壞易,恢復難。青海湖治理工作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現有的保護措施能否讓青海湖生存下去,重新回到昨日的美麗?人們仍然不無擔憂。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今年在對青海湖流域進行初步實地考察后提出,青海湖流域是一個大的、綜合性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圈”,青海湖治理對中國乃至全球生態變化意義重大。過去人們只注重對青海湖核心區進行治理而忽視了周邊大面積的治理,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流域是青海湖重要的來水補給地,周邊地區的污染、沙化等問題都會對湖區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治理僅僅盯著湖本身是遠遠不夠的。要徹底治理青海湖,必須將整個青海湖流域納入保護治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