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泛舟》八下6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后,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統計顯示,近40年來月牙泉水位累計下降了9-11米,水面積也由1.45萬平方米萎縮至0.53萬平方米。張明泉等專家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主因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超量開采,因此要恢復月牙泉水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下大力氣關閉一批開采井,以法律的形式在月牙泉周圍一定區域設立地下水禁采區,嚴控地下水開采量,恢復本地原來的地下水動態平衡。
其次要調整產業用水結構,節約用水。專家研究發現,農業灌溉占到敦煌總用水量的90%,但若將目前的大水漫灌全部推廣成節水灌溉,就可使灌溉用水量減少30%左右。針對此,張明泉教授認為,調整現有用水結構,減水農業用水,發展旅游產業,是恢復敦煌生態平衡、修復月牙泉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專家們認為,目前月牙泉已經面臨枯竭的危險境地,用別的方法恢復地下水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若在月牙泉西邊1.5公里的沙灣開挖深1米左右,面積8000-10000平方米的滲坑2個,采取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應急措施,就可以保證月牙泉泉水不至于在短期內干涸乃至枯竭。“這只是維護月牙泉水位的短期行為,只能為防止月牙泉枯竭爭取更多的時間。”張明泉強調,造成敦煌地區用水緊缺的根本問題還是水資源供不應求,因此應該考慮從祁連山哈爾騰河流域調水來緩解當地用水的緊張局面,恢復生態平衡,穩定月牙泉水位。(完)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月牙泉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
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壟相銜,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入虬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涌來蕩去,甚為壯觀。沙粉紅、黃、綠、白、黑五色,晶瑩閃光不沾一塵。如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故“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0.88公頃,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質甘冽,清澈如鏡。千百年來沙山環泉而不被掩埋,地處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濁不涸,實數罕見。泉內星草含芒、鐵魚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美。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來泉邊漫步,都會馳懷神往,遐思萬千,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