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設計
與該命題相對,也有一個命題──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自然”,“人定勝天”。基督教稱上帝為造物主,創造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說則是折衷的,或許也是更科學的。
“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人為”的相通和統一。這個觀點最早由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西漢董仲舒強調天與人以類相符,宋以后思想家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合一的關系。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強調“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內容梳理】
本文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歷史,“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無窮的智慧,“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人類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業,在大宇宙中還是非常狹小的探索。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文章做出的結論是,人類理應敬畏自然。
【精點研讀】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小說是虛構的,散文是真實的。這篇散文談論的是一個“真”話題,但使用的是文學性的語句。文學性的語句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確定性。這對于表達人類還沒有形成科學定論的宇宙宏觀認識,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學化的語句來談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所以他沒有陷入“真”的泥淖。
關于這篇散文的學習,我們還是在其文學性語句的召喚下,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得一定的科學認識,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準確的科學知識。可以精點研讀這些問題:
“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
為什么說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這個宇宙到處都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這些話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