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錯過
一、字音字形:
貽誤( yí) 顢頇(mān) 僥幸(jiǎo) 駕馭(yù) 碩果(shuò)
斑斕(lán) 咀嚼(jué) 憬悟(jǐng) 淵藪(sǒu) 惆悵(chóu)
二、詞語釋義
[跳槽]:比喻人離開原來的單位
[貽誤]:錯誤遺留下去受到壞的影響
[常態]:正常的狀態
[存活]:生存的意思
[欣慰]:喜歡心安
[情愫]:真實的情意
[顢頇]:糊涂,不明事理
[憬悟]:醒悟
[萬無一失]:絕對不會出差錯
[失之交臂]:形容當面錯過,失掉好機會
[力挽狂瀾]: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劉心武(1942- ),當代作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鐘鼓樓》、《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于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2)探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藝性政論文,也稱雜文,一般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它具有形象性、時評性、論辯性等特點。 明人吳納在《文章辨體序說》中稱:“雜著者何?輯諸儒先所著之雜文也。文而謂之雜者和?或評議古今,或祥論政教,隨所著立名,而無一定之體也。”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稱:“以其隨事命名,不落體格,故謂之雜著。”馮雪峰認為:先秦諸子雜文,是最好的最出色的和最本質的雜文。諸子雜文是我國古代雜文的第一個繁榮期。在魯迅為首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雜文創作形成了又一個高峰期,雜文作為一柄銳利敏捷的思想武器,最充分地發揮了它的藝術戰斗作用。近些年,雜文數量增加,對雜文理論的探討也有所發展。 如陳瑞衡對雜文的定義就做過新的補充,他說: “雜文是一種迅速反映和積極干預社會現實和思想文化問題,具有運思機智而筆法靈活、語言幽默而常帶諷刺、體式多樣而生動活潑、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等特點的文學作品。”
四、課文內容分析
(1)題目解說
“當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錯過其實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人是有得有失的,不必大驚小怪,而應以平常心對待。
(2)結構分析
《錯過》的題目揭示了本文的議論中心。全文共15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問題,擺出事實:大小錯過真不少。
第二部分(第3~6段),分析問題,論述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
第三部分(第7~13段),解決問題,具體論述怎樣正確對待"錯過"。
第四部分(第14~15段),總結全文,強調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到達終點站。
(3) 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1)課文的提出問題部分,作者擺出哪些事實?
第1段,用對話的口吻,說過去一年,又錯過許多。第2段,用一個長句舉例說明"錯過"的事真不少。所舉事例,一為購物,二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作者如何論述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的?
第3段是一個疑問句,第4段是個反問句,在文中緊相連用,后句以反問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內心存在的沒有"錯過"的希望,語意明確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為什么會有許多錯過的問題。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生總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態",人有"錯過",不值得大驚小怪。第6段,是對第二部分的小結,"沒錯過"與"錯過"是我們斑斕多味的存活的見證人,有了它們,生活才會豐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脅后生存下來。第6段不僅小結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