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備課資料參考
中國古代詩歌中所提供的優美意境可以培養現代人對自然審美的向往,從而開拓更為廣闊的生命空間,是自我人生充滿了趣味。山水審美當然不是生活的主調與生命的全部,但卻是人生的精神驛站與心靈的溫馨家園。
同學們現在正是記憶力最佳時期,搜集積累記憶一些古詩詞曲對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是很好有處的。
2.從小組為單位編寫一本古詩詞專題詩集(詩集具體內容可以自己確定)。
⑴古詩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詩中的山水風光
⑶古詩中的花鳥魚蟲
⑷古詩中的名勝古跡
⑸古詩中的離情別緒
3.根據小組詩集內容開一個詩歌朗誦會或賽詩會。每一組推薦幾名同學參加。
⑴為自己喜愛的詩歌配樂,創設情景并朗誦。
⑵組織詩歌朗誦比賽。
4.“唱”古詩
“唱”古詩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用今人為古詩譜的曲子。如《關雎》、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譜過曲。二是讓一些現成曲譜與古詩“聯姻”。比如葉至善先生為150首古詩編配了曲調。
5.課堂作業設計
⑴為自己所喜歡的一首或幾首詩配樂錄音。
⑵為小組的詩集寫一篇:“小序”。
綜合性學習(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進一步了解家鄉名勝古跡及其文化蘊含,了解西部自然風光;
2.通過活動感悟對聯的語言妙趣和文化韻味,學會創作楹聯;
3.通過活動培養留心觀賞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及其楹聯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在觀賞過程中勤于記錄、樂于考證的意識;
4.學寫文情并茂的游記。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共有三項內容,可以根據當地的條件和學習資源的特點有選擇地開展活動。
1.關于“家鄉風景獨好”。開展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注意發掘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蘊。要求學生活動之后寫一篇游記,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也是通過寫作來督促學生投入并深入到這一活動中去。
這是一次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的探訪、考察活動,探訪和考察的對象是家鄉。因此,可以將全班同學按家庭住址來劃分活動小組,對探訪、考察的目標討論確定后,擬定具體的活動計劃。
學生家鄉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區,或以自然風光秀甲天下,或以名勝古跡馳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處偏遠山區,邊陲小鎮,名不見經傳。但家鄉地理環境不同,并不妨礙本次活動的開展。本次活動就是要引發學生留意、發掘家鄉平時不大為人所注意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正是因為這些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就在自己身邊,或與父老鄉親們的生活發生聯系,因而容易獲得體認和感悟。在活動中,不僅是觀察,欣賞,同時還要走訪和考察,甚至要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研究和考證,這樣才能走進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深處,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
開展這項活動因為要走出戶外,教師最好與學校、家長取得聯系,讓他們事先知曉活動的目的、方式、時間等,以便爭取他們的支持。若到自然環境比較險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組織,確保安全。
2.關于“模擬旅游趣味多”。祖國的西部以其美麗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為學生不可能都去一一親歷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嘗不是一次既能滿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獲得審美樂趣的活動,況且“神游”便于將“旅游”與“語文”結合起來。因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或者說,開展這項活動,就是促使學生用“旅游”的視角去搜尋有關西部自然風光、名勝古跡、風物特產、民俗風情方面的資料,在較為全面地欣賞、了解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重點研究某一感興趣的“景觀”,使自己成為這一景觀的“小靈通”,并用合適的方式(包括寫解說詞,做旅游指南,做導游解說等)把它介紹給同學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