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教學設計(通用7篇)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1
一、 課題:談骨氣
二、 課型:新授課
三、 執行人: 學校 編號
四、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用事實作論據的寫法
2、 學習本文嚴密的層次結構
3、 學會用簡短的語言概括事例的方法
4、 認識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五、 教學目標
1、 課目內容分解
課目名稱 知識點 學習水平
識記 理解 應用
談骨氣 1、用事實作論據的寫法 √
2、嚴密的層次結構 √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例 √
4、認識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
2、 具體描繪各知識點教學目標
知識點 學習水平 描述語句 行為動詞
1 理解 三個事例如何證明論點的 理解
2 理解 課文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理解
3 概括 用自己的話概括事例 運用
4 認識 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體會
六、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事實作論據的寫法
難點:怎樣用論據證明中心論點
七、 媒體的選擇與組合
1、 設計思想
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有必要借助計算機,以聲音和文字、音樂及故事展示課文寫作的背景、論據及文章結構。
2、 媒體選用情況
知識點 媒體類型 媒體內容 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使用方法
1 多媒體 展示目標 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看、記
2 多媒體 作者背景 為理解課文打基礎 聽、看
3 多媒體 論據 理解議論文中的論據 思、看
4 多媒體 課文結構 論據如何證明論點 思、看
八、 教學過程
1、 教學過程 簡述
首先用歷史上有骨氣的例子引入課題,接著學生自學課文,找中心論點和論據,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論據,然后探討課文是怎樣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重點理解課文的結構,這是一篇非常好的議論文,可作為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典范文章,因此,深入理解課文的結構對學生掌握議論文和以后學寫議論文都有好處。
2、 教學結構流程圖(附后)
九、 板書設計
談骨氣
講道理 擺事實
富貴不能淫 文天祥慷慨就義
貧賤不能移 窮人不食嗟來食
威武不能屈 聞一多寧死不屈
教學流程圖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目標
1、掌握“預習提示”中的詞語;
2、背誦孟子的名言。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初步學習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2、訓練由閱讀到寫作的遷移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理解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征,學習寫議論文。
教學設想
1、本文在思想上對青年人有積極意義,而且它是一篇體制短小、行文規范的文章,便于初中生學習。這就為結合文體進行教學創造了條件。因此,基本的教學方法應是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分析使學生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2、安排三節課。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把握
掃清字詞障礙,學習閱讀議論文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激情喚志
同學們,詩人王懷讓曾創作了一首長詩《中國人:不跪的人》。我現在選擇其中的一段念給同學們聽:
這是我們的南國,
一家外資企業的
院內一一
這一天,
外國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國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沉默。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來了!
站出來了!
一個二十四歲的我們的
中國的小伙子
站出來一一他的頭顱昂得很高
高過了
地球的頭頂!他的腳跟站得很穩
穩當當
踩著地球的經緯!他說,“我是中國人,
我
不會
給你下跪!”于是他被開除了。
同學們,這位不跪的人叫孫天帥,他在高薪和自尊兩者之間選擇了后者。我們說孫天帥真是一位有骨氣的小伙子,那么骨氣的含義是什么呢?吳晗同志的《談骨氣》會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二、介紹學習閱讀議論文的方法
(一)、一般來說,讀一篇文章,大致可以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這幾個方面入手,就議論文來說,了解其內容也就是把握它的中心論點,了解其結構就是把握它的寫作思路,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其寫法,就是看作者怎樣來證明中心論點的,了解其語言就是看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今天,我們著重學習前三方面的方法。
一讀
掃清文字障礙,查字典給自己不認識的字注音,理解重點詞義。
二讀
學習閱讀方法
問題:
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觀點?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這個觀點?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
根據這些個問題,列出簡單清晰的閱讀提綱。
(二)、討論交流閱讀體會
板書:
結構——寫作思路:提出論點——————————論證論點——————————————解決問題
論據1:文天祥拒絕投降 做新時代有
內容——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論據 2:窮人拒食嗟來之食 舉例子 骨氣的人
論據3:聞一多勇對特務槍口
寫法——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深入學習
1、深入理解歷史人物與孟子的話的對應關系,明確順序不能顛倒的原因;
2、逐層深入的論證層次;
3、論據與論點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
1、知識鏈接:我們在第三冊學過了著名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三個典型事例,表現了志愿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偉大胸懷;在第四冊中,我們學過了茅以升寫的《中國石拱橋》,文中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例子,說明了中國石拱橋“結構堅固,形式優美,歷史悠久”的特征。在《談骨氣》這篇課文中,作者同樣舉了三個例子,讀一讀課文中關于這三個例子的內容,由三個同學分別口述這三個例子。
2、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口述課文中三個事例的效果。
3、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
①三個事例分別發生在什么時代?各側重于哪類矛盾斗爭?上文與之相照應的話是哪幾句?其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②請分別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這三個事例。
③研讀這三個事例前后的文字,看一看“骨氣”這個詞出現了多少次?
④與《誰是最可愛的人》和《中國石拱橋》比較,這三個事例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反饋討論結果。明確:三個事例發生的時代分別是南宋、“古代”和現代的;顧及了各類矛盾斗爭,第一個事例側重于民族矛盾,第二個事例側重于社會矛盾,第三個事例側重于階級矛盾。與之相照應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為如此,其順序不能調換。“骨氣”這個詞在三個事例前后出現了多次,說明這三個事例與“骨氣”有緊密關系。三個事例可分別概括為:文天祥拒絕投降;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手槍。由于文體不同,文中例子的作用也不同:《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事例是為了表現志愿軍戰士的偉大品質和精神;《中國石拱橋》中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本文是議論文,文中的三個事例是為了證明論點的論據。
5、討論深化:文中的三個事例都是論據,它們分別要證明的是什么?總起來看,這三個論據要證明的是怎樣的見解和主張?
6、師生共同評價討論效果。明確:第一個論據要證明的是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第二個論據要證明的是“貧賤不能移”;第三個論據要證明的是“威武不能屈”。三個事例所處的時代不同,印證了課文中的“每個時代都有許多這樣有骨氣的人”,因此,總起來看,這三個論據要證明的是“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見解和主張,這句話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7、閱讀經驗小結:閱讀議論文要把握論點。《議論文的閱讀》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找論點的方法,即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在開頭;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在篇末;有些文章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還有一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這樣找論點的方法必須是建立在對文章反復閱讀、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找論點也可以通過對論據的分析來反推,因為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如本文就可通過分析三個論據,逐一弄明白各個論據要證明什么,進而理出頭緒,從外圍向核心逼近,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種通過論據反推論點的閱讀方法可以作為閱讀議論文的一種思路。
二、研究性學習
有人認為課文中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別是文中三個論據的分論點,這三個分論點都是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的;有人則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孟子的這幾句話是作者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論據;還有人認為,孟子的話在文中既充當論據,又分別是三個事實論據的論點。你的看法如何?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三、對接生活,體驗情感
(1)課文說:“每個時代都有許多這樣有骨氣的人。”從平時閱讀的課內外文章中,再舉出幾個“有骨氣的人”的例子,盡量兼顧不同的時代。
(2)在市場經濟時代,“骨氣”有怎樣的內涵?古今“骨氣”的含義是否有變化有發展?聯系生活,談談認識和體會。
(3)古往今來,有許多有骨氣的人,但也有一些喪失了骨氣的人。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從他們身上我們應當汲取一些怎樣的教訓。
四、教學效果鞏固
背誦并默寫文中引用的孟子的話。
五、拓展閱讀
不跪才是中國人
還記得孫天帥:
去年春天的珠海瑞進電子公司,韓國女老板以幾個工人沒按她的方式休息為由,喝令全廠工人下跪,一個個跪了下去,惟有一個叫孫天帥的工人堅決不跪,并質問老板:“為什么要跪?”老板惡狠狠地說:“不跪就開除!”孫天帥把胸卡往地下一扔:“開除也不跪,我是中國人!”然后憤然離去。
有一種論調:孫天帥一氣之下,丟了飯碗,太不明智!
我卻為孫天帥叫好。想談兩點:
1、此氣可忍嗎?即使“忍”也要看人家給的什么氣也要看人家給的什么氣。若為雞毛蒜皮的生活小節慪氣,的確不值。可現在若為“嗟來之食”而跪倒,失去的將是做人的自重和國家的尊嚴。這比飯碗重要多了。一氣之下不吃這口飯,至少保留了自己這個全人,我看值得!何況在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國格受到侮辱時,孫天帥表現出的更是一種何等凜然的浩蕩正氣。這種無畏的氣概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光榮傳統。當年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盛贊聞一多先生的拍案而起,稱他“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還有朱自清、林則徐、鄧世昌……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為了不屈膝,多少人舍生忘死,令高山仰止、江水動情。孫天帥不妨此氣正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2、孫天帥不明智嗎?自作聰明的人總要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看到別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便以為此人有些傻了。在有些人眼里,雷鋒、孔繁森、李素麗等不都是傻子嗎?
如今又出了個孫天帥,他的凜然之舉,對于當今某些患了“恐外”或“媚外”癥的軟骨蟲來說,委實上了生動的一課。
早已“站起來”的中國人,進入了一個“不跪”的時代。然而,近些年來,在拜金主義大潮的沖擊下,有些人在酒色、金錢前面腿軟了,跪倒在地。不僅僅是低下了高貴的頭,還出賣了人格,出賣了尊嚴。在某些人眼中這是一個“有了萬八千,走遍天下全不怕”的時代,神通廣大的“錢斧”,擊坍了那些人的精神脊梁。可人一旦跪下就很難再站起來,主人與奴才,英雄與孱頭,差就差在膝蓋里的那點鈣。
孫天帥做了自己的主人,更是國人中的英雄。因為他懂得:不跪,才是中國人!
思考:
1、面對丟掉飯碗的威脅,孫天帥絕不向韓國女老板下跪!而另外120名工人卻一個個跪了下去。這說明了什么?
答:
2、“不跪才是中國人”這個標題有什么深刻含義?以此做標題有什么好處?
答:
3、文章就事論理,敘事簡潔,說理透徹。這一點,對你有何啟發?
答: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遷移寫作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根據本文的結構特點(總分總)、論證特點(舉三個例子從不 同角度論證論點)模仿寫作;2、鼓勵在模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寫作。
作文題目:
中學生要珍惜青春 作者郵箱: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3
執教:錢夢龍
教學目標 :
1.認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根據和意義。
2.在回憶議論文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觀點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養思辨的興趣和能力。
3.積累一定的詞語、句子。
教學方法:
采用導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先由學生自讀、質疑,然后組織全班討論,加深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理解。作業 采用探究法,要求學生搜集、篩選有關資料,再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發表議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導讀法”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導”必須著眼于學生自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的教學擬從引入不同觀點的文章入手,激發學生深入鉆研課文的興趣。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的前15分鐘為學生自讀,其余時間組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探究性作業 另外安排時間(結合作文課)進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引入與課文觀點相反的文章;學生自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討論、把握本文的論點、論據。
一、導入 新課
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對吳晗的《談骨氣》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來看看那篇文章說了些什么:
近日查檢以前的書時,不經意地翻到了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吳晗的《談骨氣》。……又讀了一遍這篇文章,我沒有再次感受到什么“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吳老先生一開始就像一個天真的小學生似的寫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請問:“難道那么多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嗎!”答案不說也知道。為了支持論點,吳老先生搬出了那個“不食嗟來主食”的乞丐,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橫眉怒視國民黨反動派的聞一多,我真為這三個不屈的靈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說明人家的人格高尚,憑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偽君子的臉上貼金?還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說吃餃子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氣”當成所謂“傳統”塞到本國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會嗤之以鼻的。這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區別呢?
這位作者對《談骨氣》的批評究竟有沒有道理?老師沒有“標準答案”。現在請同學們暫時把這些批評的意見放在心里,慢些下結論,先按常規讀懂、讀好課文,然后再對兩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同學們思考的興趣的。
二. 提示自讀要求
1.通讀課文兩遍。第一遍默讀,要求圈出生字、新詞,查字(詞)典讀準字音,了解詞義;按自然段次序標明序號。第二遍朗讀,要求讀得比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的順序大體梳理課文內容。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三.檢查自讀
1.了解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略)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這篇文章是議論文,主要是講道理的,但作者寫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有勁。讀的時候盡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并把那些你認為讀起來特別帶勁的句子找出來,體味體味。
學生朗讀課文后,找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劇臣’等句子。然后結合給“寧(níng)音,要求學生用“寧”字組成表現骨氣的成語,學生說出了“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成語。
四、梳理文章內容
1.揣摩思路。教師提示:為了梳理和討論的方便,我們先來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據思路把文章劃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樣”為什么”的順序進行討論,力求完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
學生在討論作者思路時,意見有分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1—4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論點并說明骨氣的含義以及今天我們對待骨氣的原則。5—-9段為第二部分,作者分別用文天祥、餓人、聞—多三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第10段為第四部分,總結全文,并指出無產階級應該有怎樣的骨氣。個別同學則認為第1段應為文章的第—部分,獨句成段,揭示中心淪點,顯得肯定而有力。2-9段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話闡明什么是骨氣,然后用文天祥等三個具體的事例分別印證孟子三句話,這樣劃分才能顯出第二部分思路嚴密、結構緊湊的特點。對第三部分沒有意見分歧。教師指出:文章怎樣分段,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般教學參考書上都采用第一種分法,但第二種分法確實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學們對作者思路的正確把握。老師欣賞這種獨立思考的態度。
2.按“什么”“怎樣”“為什么”整體解讀課文。學生發表意見,
生:“談骨氣”這個標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生:我不同意,“談骨氣’只是表明論述的范圍,第一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才是揭示中心論點的。(大家表示同意)
師:體會一下,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這是一個語氣肯定的判斷句,用“是……的”這樣的句式,給人斬釘截鐵不容懷疑的感覺。
師:你的語感很準確。下面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論證這個觀點的。
生:作者在提出論點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具體說明什么是骨氣。第3、4既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步肯定了中國人的骨氣以及我們今天對待骨氣的原則:對歷史上有骨氣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堅定不移地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生:從第5段開始,作者用了三個具體的例子證明了“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這就支持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課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話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內容,既總結全文,又發出號召。
生:我有一個問題,作者所列舉的三個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應該是:餓人、文天祥、聞一多。但作者卻沒有這樣排列,為什么?
師;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個人物完全是與孟子的三句話一—照應的;文天祥多次拒絕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是“富貴不能淫”;餓人直至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貧賤不能移’;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死不屈,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個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話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亂了。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思路,從優點說,比較嚴謹;但同時也顯得有些呆板,讀起來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學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很會讀文章,我也同意這位同學對本文優缺點的看法。這是一篇寫得“規規矩矩”的議論文,比較適合于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入學習,放在初中三年級學習,確實嫌“淺”了,顯得不耐咀嚼。但是我們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仍然是可以學出趣味來的。下一課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五、布置作業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絡上查找以下資料:1.文天祥《過零丁洋》;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后,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制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淪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系網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業 。
一、學生交流作業
1.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2.《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細讀文章,請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么”,這樣也許會把本來較“淺”的文章讀出點“深”意來。
生:我提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把餓人作為“貧賤不能移”的例證?我認為與其以餓人為例,還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兩個例證(文天祥和聞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餓人卻無名無姓,也許只是寓言中虛構的人物,夾在中間似乎有些不大相稱;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離我們很近,事跡真實可信,對讀者更有教育意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討論的價值,請大家發表高見。
(不少同學贊成把餓人的例子換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見。我認為文章選用什么例子,應該由寫作的目的來定。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要證明“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文章選取的三個人物正好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時代:那個餓人大概是奴隸社會的,文天祥是封建社會的,聞一多則是國民黨統治下的現代,這就證明了“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作者的舉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餓人換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寫作目的相背了。
生:我同意,想再補充一點理由: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談中國人的骨氣,舉的就是聞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吳晗也舉同樣的兩個人為例,那不是有抄襲的嫌疑了嗎?
生:說吳晗抄襲,說得太嚴重了,但我認為這篇《談骨氣》至少是一篇沒有什么創見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澤東《別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談骨氣》從論題的確定、論點的提出到論證的整個思路,都是“借用”別人的。
師:我真為同學們眼光的敏銳性高興!中國過去的文人寫文章,有個很壞的“傳統”,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沒有思想,寫文章只是為了闡發圣人的言論。這篇《談骨氣》也不能不帶有這樣的烙印。不過我相信,吳晗如泉下有知,一定會以學者的寬大胸懷,為同學們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戰的勇氣而暗暗喝彩的。
這里順便向同學介紹一點有關吳晗的情況。
吳晗(1909~1969),著名歷史學家。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和聞一多都是站在斗爭最前沿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戰士,聞被人稱為“獅子”,吳被人稱為“老虎”,可見兩人斗爭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澤東針對干部中不敢講真話的問題,提倡學習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積極“響應號召”,于6月間發表了《海瑞罵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繼寫出《論海瑞》、《海瑞罷官》等文章和劇本。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劇本《海瑞罷官》,竟會被誣陷為“大毒草”,并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文革”期間,他先被揪斗批判,后被投入監獄,在殘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殺(一說吐血而殉,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價維護了人格的尊嚴。吳晗和聞一多一樣,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這也許正是這篇文章寫得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三、就網上的批評文章進行討論
師:下面是不是請同學們就那篇網上的批評文章談談看法。
(學生發表看法。多數同學贊同批評文章的觀點,認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是有不嚴密的毛病,因為中國人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中的“中國人”顯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國人,這是不言而喻的,吳晗是位著名學者,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兩種觀點,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讓。他們都希望老師“給個說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對“中國人”這個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當裁判,只想提供一點資料,究竟誰是誰非,請同學們自己拿主意。
魯迅有兩篇選進高中語文課本的文章,也都說到了“中國人”,對我們判斷是非也許有幫助:
1.一篇是《記念劉和珍君》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劉和珍等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愿,衛兵開槍,死傷數百人,劉和珍不幸罹難,接著有人放出流言,污蔑她們是受人利用的。魯迅就此事發表議論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①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2.另一篇是(中國人②失掉自信力了嗎)
文中有這樣一些句子:“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要論中國人③,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師:魯迅的文章中用到了三個“中國人”,請同學們比較一下,三者所指的對象是一樣的嗎?然后再回到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上,看能不能取得一點共識。
生:魯迅的文章中,中國人①指的是殺害劉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類壞人,而中國人②是指有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而中國人③則指中國人中的“脊梁”。三個“中國人”都不是指中國人的全體。
師:這對我們解決剛才的問題有什么幫助嗎?
生:我們在用“中國人”這個概念的時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表示限制的詞語,既可以指全體中國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中國人。主要看它出現在什么語言環境中。可見網上那篇文章對吳晗的批評是沒有道理的。
生:中國人中當然有優秀的人,也有壞人,吳晗會不懂這個道理嗎?還用得著這位網上的作者來教訓嗎?再說,我們寫文章總得給人一點啟發或鼓舞,吳晗寫這篇《談骨氣》就是要鼓舞人們以“中國人的骨氣”去克服國家面臨的困難。“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樣的句子鏗鏘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為“有一些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還有這種表達效果嗎?
生:我同意他們的意見,想再作點補充。我們在談到民族傳統的時候,應該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優秀分子,也有敗類。但優秀分子總是處在主流的地位,否則,這個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他們也許人數不多,但卻是一個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魯迅說的民族的“脊梁”。
師:這幾位同學說得真好!我同意你們的分析。“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句話中的“中國人”,指的正是堪稱“中國的脊梁”的那一部分優秀的中國人,正是在他們的身上體現著中國人的骨氣。再從語文知識的角度說,這里其實有一種修辭現象:整體和部分可以互代。吳晗的文章中是用表示整體概念的“中國人”代替一部分中國人。這在修辭學中叫做“借代”。
前面說過,這篇文章讓初三的學生讀雖然嫌淺,但如果在讀的時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課文,而讓視野稍稍拓寬一些,也是可以讀出深意和趣味的。剛才同學們就是這樣讀的,我發現大家都表現出很高的興趣。這對我們今后讀文章是有啟發的。
四、布置作業
1.閱讀下面兩段觀點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談談你的看法。字數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業 前,可以從網上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咖媒體對第二xx屆奧運會的報道、報紙社論等),使你的議論像這篇《談骨氣》一樣,有具體的事實作支撐,盡可能做到有理有據。
(1)第二xx屆奧運會已經圓滿地落下帷幕了,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健兒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項目。而更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在這屆奧運會上,許多年輕隊員和老運動員一起發揮出了世界先進水平,讓中國競技體育又攀登上了一個新的巔峰。同時,他們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正的中國。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選用什么標題最為合適,有幾個詞語一直在腦中轉動不已,它們就是:中國、中國人、奧運和驕傲。中國運動員在此次奧運會上的表現可以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為自己的國籍感到驕傲。曾經聽某人講起在澳大利亞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亞人間一位中國人是從哪來的,他猜過了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之后,就是沒有談到中國。而且,在得知對方是從中國來的之后;還抱歉地說如果一上來就猜中國的話,是很沒有禮貌的,因為在澳大利亞人的心目中,中國人又邋遢又沒文化。先不說在外國生活的華人感受怎么樣,在經過了這次悉尼奧運會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終于揚眉吐氣了,我們終于把我們拼搏向上、永不服輸的中國精神帶到了悉尼,帶到了澳大利亞,展現給了每一個澳大利亞人,展現給了全世界,讓所有的外國人都知道中國人的骨氣、中國人的精神,讓所有對中國人有偏見的外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2)窮人搞別的搞不過富人,能在奧運會上拿幾塊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兒。得了金牌后舉國歡騰,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單位專門放假讓你回家看奧運會開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國家。人家發達國家得塊金牌是錦上添花,到咱們這兒就變成雪中送炭了。問題是咱們關心奧運會和別人不一樣,人家是喜歡運動的人才看,不喜歡的人跟沒事似的,在亞特蘭大開奧運會那陣子還有人專門在那幾天出去旅游,躲開奧運會。中國就非要鬧得舉國上下除此無大事,平時連奧運會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對著電視說幾句得了金牌,可為咱爭氣了的話。八八年奧運會沒搞好,被說成兵敗漢城,全國上下如喪考妣,后來搞好了,又說體育健兒真是最可愛的人。中國足球老也沖不出去,恨得全國人民牙癢癢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寢其皮,真像中國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趕美了。
說到底,把奧運會看成關乎國運的大事,是一種典型的弱國心態。
2.與鄰座的同學一起討論課文后的練習題,不必做成書面作業 。
教學資料:
1.談中國人的骨氣
中華民族有著從不屈服于外來壓力的光榮傳統。革命先輩,前仆后繼,在外國侵略者面前從來沒有放棄過反抗和斗爭。許多革命烈士,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表現了為國捐軀的浩然正氣。可是,在去年的動亂和暴亂中,有些人卻同國外敵對勢力勾結起來,危害祖國和人民;還有的人認為什么都是外國的好,宣傳那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崇洋哲學。在他們身上,一點民族氣節的影子也找不到。一個正直的愛國者,在敵人和外來壓力面前,絕不會低下自己高貴的頭。人要有正氣和骨氣,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是在參觀《中國革命史陳列》結束時的講話。(見《毛澤東鄧小平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關于聞一多“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1日夜,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這時昆明的氣氛異常緊張,盛傳下一個暗殺對象就是當時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聞一多。許多朋友勸他應該避一避。但聞一多不顧個人安危,繼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學致公堂召開李公樸先生遇難經過報告會。聞一多不聽朋友的勸阻,毅然前往參加。當李公樸先生的夫人在報告李先生被害經過泣不成聲時,混入會場的國民黨特務乘機擾亂會場。此時,聞一多忍無可忍,拍案而起,原本沒有準備發言的他即席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講》,慷慨激憤地痛斥國民黨特務殺害李公樸的罪惡行徑。
當天下午,聞一多又趕赴《民主周刊》社,參加民主同盟為李公樸暗殺事件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五時許,在返回西倉坡宿舍途中,慘遭國民黨特務多人狙擊身亡,同行的長子聞立鶴為保護父親也身負重傷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根據和意義。
2.在回憶議論文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觀點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養思辨的興趣和能力。
3.積累一定的詞語、句子。
教學方法:
采用導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先由學生自讀、質疑,然后組織全班討論,加深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理解。作業采用探究法,要求學生搜集、篩選有關資料,再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發表議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導讀法”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導”必須著眼于學生自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的教學擬從引入不同觀點的文章入手,激發學生深入鉆研課文的興趣。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的前15分鐘為學生自讀,其余時間組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探究性作業另外安排時間(結合作文課)進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引入與課文觀點相反的文章;學生自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討論、把握本文的論點、論據。
一、導入新課
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對吳晗的《談骨氣》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來看看那篇文章說了些什么:
近日查檢以前的書時,不經意地翻到了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吳晗的《談骨氣》。……又讀了一遍這篇文章,我沒有再次感受到什么“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吳老先生一開始就像一個天真的小學生似的寫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請問:“難道那么多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嗎!”答案不說也知道。為了支持論點,吳老先生搬出了那個“不食嗟來主食”的乞丐,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橫眉怒視國民黨反動派的聞一多,我真為這三個不屈的靈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說明人家的人格高尚,憑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偽君子的臉上貼金?還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說吃餃子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氣”當成所謂“傳統”塞到本國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會嗤之以鼻的。這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區別呢?
這位作者對《談骨氣》的批評究竟有沒有道理?老師沒有“標準答案”。現在請同學們暫時把這些批評的意見放在心里,慢些下結論,先按常規讀懂、讀好課文,然后再對兩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同學們思考的興趣的。
二. 提示自讀要求
1.通讀課文兩遍。第一遍默讀,要求圈出生字、新詞,查字(詞)典讀準字音,了解詞義;按自然段次序標明序號。第二遍朗讀,要求讀得比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的順序大體梳理課文內容。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三.檢查自讀
1.了解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略)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這篇文章是議論文,主要是講道理的,但作者寫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有勁。讀的時候盡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并把那些你認為讀起來特別帶勁的句子找出來,體味體味。
學生朗讀課文后,找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劇臣’等句子。然后結合給“寧(níng)音,要求學生用“寧”字組成表現骨氣的成語,學生說出了“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成語。
四、梳理文章內容
1.揣摩思路。教師提示:為了梳理和討論的方便,我們先來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據思路把文章劃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樣”為什么”的順序進行討論,力求完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
學生在討論作者思路時,意見有分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1—4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論點并說明骨氣的含義以及今天我們對待骨氣的原則。5—-9段為第二部分,作者分別用文天祥、餓人、聞—多三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第10段為第四部分,總結全文,并指出無產階級應該有怎樣的骨氣。個別同學則認為第1段應為文章的第—部分,獨句成段,揭示中心淪點,顯得肯定而有力。2-9段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話闡明什么是骨氣,然后用文天祥等三個具體的事例分別印證孟子三句話,這樣劃分才能顯出第二部分思路嚴密、結構緊湊的特點。對第三部分沒有意見分歧。教師指出:文章怎樣分段,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般教學參考書上都采用第一種分法,但第二種分法確實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學們對作者思路的正確把握。老師欣賞這種獨立思考的態度。
2.按“什么”“怎樣”“為什么”整體解讀課文。學生發表意見,
生:“談骨氣”這個標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生:我不同意,“談骨氣’只是表明論述的范圍,第一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才是揭示中心論點的。(大家表示同意)
師:體會一下,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這是一個語氣肯定的判斷句,用“是……的”這樣的句式,給人斬釘截鐵不容懷疑的感覺。
師:你的語感很準確。下面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論證這個觀點的。
生:作者在提出論點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不能移”具體說明什么是骨氣。第3、4既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步肯定了中國人的骨氣以及我們今天對待骨氣的原則:對歷史上有骨氣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堅定不移地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生:從第5段開始,作者用了三個具體的例子證明了“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這就支持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課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話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內容,既總結全文,又發出號召。
生:我有一個問題,作者所列舉的三個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應該是:餓人、文天祥、聞一多。但作者卻沒有這樣排列,為什么?
師;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個人物完全是與孟子的三句話一—照應的;文天祥多次拒絕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是“富貴不能淫”;餓人直至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貧*不能移’;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死不屈,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個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話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亂了。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思路,從優點說,比較嚴謹;但同時也顯得有些呆板,讀起來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學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很會讀文章,我也同意這位同學對本文優缺點的看法。這是一篇寫得“規規矩矩”的議論文,比較適合于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入學習,放在初中三年級學習,確實嫌“淺”了,顯得不耐咀嚼。但是我們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仍然是可以學出趣味來的。下一課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五、布置作業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絡上查找以下資料:1.文天祥《過零丁洋》;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后,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制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淪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系網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業。
一、學生交流作業
1.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2.《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細讀文章,請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么”,這樣也許會把本來較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5
一、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
[ ]
a.孟子所說的話。
b.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
c.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d.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2.“……此之謂大丈夫”中“此”指代的是后文分別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事例來論證,這三者是________關系。
3.文中引用孟子的話有何作用
[ ]
a.引用孟子的話,論證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b.引用孟子的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
c.引用孟子的話,說明“富貴”“貧*”“威武”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d.引用孟子的話,說明中國人民是怎樣對待“富貴”“貧*”“威武”的。
4.第四節中“這一點”指的是________,“這一原則”指代的是________
5.節選文段共四節,層次分明,試用斜線標示出來①②③④
6.“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句話的含義是________。</pgn0010a.txt/pgn>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
1.c 2.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拒絕降元,窮人不受嗟來之食,聞一多拍案而起 并列 3.b 4.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 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5.①/②/③④ 6.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對骨氣有不同的理解,一切剝削階級有本階級的“骨氣”,無產階級也有無產階級的骨氣(意近即可)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2、養成利用工具書、積累名言等良好習慣。
3、學習前人的優良品質,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教學程:
一、導課:(寫“人”字)同學們,這是一個“人”字,人之所以能夠站立,主要是因為人有骨頭,骨頭是人體內最堅硬的部分,骨頭就是這樣寧折不彎,因此,我們把剛強不屈的氣概叫骨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五冊第《談骨氣》(板書)
二、簡介作者,介紹議論文的基本知識,提出預習思考題。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吳晗,他就是一位有骨氣的人,他堅持真理,反對邪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骨氣的人寫的這篇“談骨氣”。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通常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單元提示已告訴我們,論點是作者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主張,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或道理,那么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舉例證明部分,按提出論點、證明論點和結論給文章劃分層次,并且利用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疑難字詞。
三、檢測預習情況。
⑴檢測字詞。(出示卡片)丞:ch ng強調職位高。祿:l 強調古代有高官就有厚祿。
⑵結構。(板書)
四、學習主體內容:
㈠學習提出論點部分。
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一部分。(回答,板書)
⒉作者在提出這一論點時帶著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我們不妨對比閱讀一下。如果把這句話改成“我們中國人有骨氣”,請同學們體會一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同桌小聲商量)
------很明顯,原句語氣肯定,“是”有強調的作用,表達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一感情始終貫穿全篇文章。請同學們再充滿激情地把論點齊讀一遍。
⒊提出論點后,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話,這三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齊答,從內容上解釋了骨氣的含義。請同學們把孟子的話背下來。(師板書)
第二段用孟子的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第三、四段指出了骨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同時代,不同階級骨氣的含義也不同,但是中國人的骨氣都體現了“堅定不移地為當時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這兩段既是對論點的補充,同時又領起了下文。
㈡學習證明論點部分。
⒈文中選取了哪些事例來支撐論點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乎簡潔的話概括出來。(板書)
⒉學習“文天祥拒不降元”的事例。
⑴為了使同學們更具體介紹文天祥的事跡,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幻燈片。引出《過零丁洋》時,請學生背誦(已學習過),釋典故“汗青”。
課文中記敘得較簡略,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只需簡明概括即可,而在記敘文中則要求具體,生動形象,以情動人。這也是議論中的記敘和記敘中的記敘的不同外。
⑵思考,哪些關鍵詞語體現了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堅決拒絕。
⑶文天祥的事例從哪個角度證明了論點?-----富貴不能淫,他后來寫下的《正氣歌》就是他有骨氣的再次體現。
㈢學習“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⑴默讀課文,提出要求,復述事例。要求:準確、清楚、完整。⑵請學生動筆畫出“擺”“吆喝”“顯然”三個詞,思考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原因:人格受到了污辱。⑶請學生帶表情冒號后描摹窮人面對污辱性施舍時心里要說的話。⑷事例的作用:從“貧*不能移”的角度說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㈣學習“聞一多寧死不屈”的事例。⑴找出敘議分界處。女生讀記敘,男生讀議論。出示幻燈片,介紹聞一祥一事跡。
課文中哪些詞語體現了聞一多的英雄氣概這一段的議論與前兩個事例的議論相比,有什么特點?強調支撐論點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這樣更具說服力。
⑵事例作用: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論證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㈤小結:第三部分用了三個事例,各突出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證明了論點。中國人有骨氣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選取了這三個事例,有代表性嗎?-------時代跨度大,縱橫古今,從身份上,務階層都有,有代表性。且順序不能調換。時按從古至今的時間先后順序安排材料的,且與論證孟子的話相一致。
㈥學習最后一部分。⑴齊讀最后一段。總結無產階級的骨氣。
⑵聯系時代背景,講本文的意義。
①讓學生列舉無產階級革命戰爭歲月中有骨氣的人畫。②聯系當代有骨氣的人:河南鄧州十林鎮王河村的孫天帥。出示幻燈片材料。結合書后題,請學生談看法,然后,介紹孫天帥的近況。⑸讓學生列舉身邊有骨氣的人,并且思考,當代中學生怎樣做才算有骨氣呢?設計情景,講座發言。①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②遇到生活的困難時③遇到外賓時④遇到別人污辱時等等。
小結:我們要弘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㈦布置作業
⑴結合本文,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⑵積累本課中認為好的詞語。
⑶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把感受寫在日記上。
板書設計:
談骨氣
提出論點 證明論點 結論
富貴不能淫 文天祥拒不降元
我們中國人 貧*不能移 窮人不食嗟來之食 發揚民族傳統
是有骨氣的 威武不能屈 聞一多寧死不屈 做有骨氣的人
《談骨氣》教學設計 篇7
練習測試
一、 閱讀課文,找出中心論點,并說明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解釋文中引述孟子的話,并對下面句中加黑的詞作出明確的解釋:
“富貴不能淫,貧殘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文中舉了哪些具體事例?這些事例分別表現了怎樣的精神?
四、本文主要以事實作論據,引述的事例,都用了敘述、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敘后議,有的夾敘夾議。請你說出這三個事例中敘議是怎樣結合的?
五、用現代漢語說明下面一段文言文的意思。
六、先解釋下邊加黑的字,再解釋詞語。
1.大聲疾呼
2.拍案而起
3.嗟來之食
4.留取丹心照漢青
七、下面是對孟子的三句話的譯文,請選擇正確的答案在句后的括號里打“√”
1.富貴不能淫
a.富貴了不能驕縱。( )b.富貴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貴了不能迷惑。( )
2.貧*不能移
a.貧*不能四處流浪。( )b.貧*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 )c.貧*不能使他遷移它鄉。( )
3.威武不能屈
a.威武的人是不會屈服的。( )b.不因為自己威武而使別人覺得懦弱。( )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八、仔細閱讀《談骨氣》一文第二、三自然段,判斷這兩段的段意各是什么, 在正確的語法后面打“√”。
1.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
a.評價孟子說過的那幾句話。( )
b.闡明什么叫骨氣。( )
c.說明大丈夫要表現出什么樣的英雄氣概。( )
2.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
a.指出有骨氣的人是非常多的。( )
b.強調我們 祖先是有骨氣的。( )
c.強調有骨氣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
九、《談骨氣》一文第4—8自然段舉了三個事例,能不能改為 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戰國時一個窮人、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現代的聞一多)?為什么?
十、《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十一、《談骨氣》中引用文天祥的兩句詩有什么作用?請抄出全詩并做簡要解說。
練習測試之一答案
一、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我們
二、淫:迷惑。移:改變志向。屈:屈服。孟子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不為金錢、地位所迷惑,不因貧窮低*而改變志向,在權勢、壓力面前不屈服,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
三、文中舉了三個具體事例。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例集中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氣概。
中國古代一個不食嗟來之食的窮人的事例表現了中國人“貧*不能移”的骨氣。
英勇的民主戰士聞一多的事例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英雄氣概。
四、第一個事例用的是夾敘夾議的手法。第二個事例用的是先敘后議,以議為主的寫法。第三個事例用的是先敘后議,以敘為主的寫法。
五、齊國發生大饑荒,黔敖在路邊擺上了吃的東西,等饑餓的人來吃。有一個餓得很厲害的人用袖子擋著臉,拖拉著鞋,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黔敖用左手拿了吃的,用右手端著喝的,吆喝一聲:“喂!來吃!”那個窮人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東西,以至于餓成這個樣子。”隨即拒絕了黔敖的施舍,終于因為不食嗟來之食而死。
六、
1.大聲呼喚,引起人們的注意。疾:急。
2.拍著桌子站起來。案:桌子。
3.表示帶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感漢詞。
4.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上放光芒。丹:紅色;丹心,指忠心。汗青:指歷史書冊。
七、
1.c、2.b、3.c
八、1.b、2.c
九、不能。第二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話,總提了三點:下文就應緊扣孟子的話分別舉事例來論述,以體現文章的邏輯順序。
十、吳晗在《談骨氣》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著就引用孟子的話闡釋了什么叫“有骨氣”,為后文展開論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孟子的這三句話可以看作是他篇的綱,它貫穿于全文的始終。
十一、文章引用文天祥的兩句詩,指出有骨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寫詩明志,慷慨就義,這就是“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引用事實論證了中心論點。全詩及解說見[相關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