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
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本文的論點及所運用的論據。
2.了解本文側重運用舉典型事例論證的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
1.學會運用舉例論證論點的方法。
2.區別議論和記敘兩種表達方式,理解議論文中的擺事實與記敘中的敘事的區別。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做有骨氣的人。
(四)美育滲透點 .
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子孫一身浩然正氣的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通讀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編列課文結構提綱,思考本文的論點,所運用的論據和論證方法。
為加深認識,可深思考:我們當前應提倡什么樣的骨氣?怎樣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學習本文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議論思路及擺事實論證的方法。
2.難點:理解“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的觀點,領會作者在摘引文天祥事例時,精心剪裁的意圖。
3.疑點:做錯了事,不接受老師批評、教育,這是有骨氣的表現嗎?
4.解決辦法:“重點”可以讓學生反復研讀課文,教師設計發揮性問題來解決;“難點”和“疑點”宜通過教師的適當講解,分析來完成。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讀課文,編列結構提綱,理清文章的說理脈絡。
2.精讀課文片斷,分析理解列舉典型事例論證論點的寫法。
3.暢談:“怎樣做一個有骨氣的人?”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
了解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初知本文說理的脈絡,掌握緊扣論點選取典型事例作論據的寫法。
(=)整體感知
這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雜文家吳晗在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處于暫時困難時期寫作的一篇議論文。這篇熱情洋溢的文章,精選古今典型事例,論證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號召人們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發揚無產階級骨氣,克服困難,奮勇前進。這篇文章不僅在當時起到了鼓舞人們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對我們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啟發教育意義,另外,作為議論文,本文在論證思路,論證方法的運用上也是很值得學習的。
(三)教學過程
1.聽錄音范讀課文。教師簡介議論文“提出論點一論證論點一總結歸納”的結構特點,要求學生用耳用腦,在聽讀之后列提綱,理清說理的脈絡,準確說出中心論點和結論,對論證論點部分,要求能說出列舉了哪三個事例來證明中心論點的。
2.投影下列思考題
(1)比較標題與中心論點的區別。(題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論述范圍,看不出作者的見解;中心論點是題目的擴充,表明了作者的見解,由此展開論述。)
(2)在“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一句中,能否將“堅定不移”和“當時”這兩個詞語去掉?為什么?(不能去掉,因為“堅定不移”就是對孟子三句話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氣”在意志方面的特征;“當時”則扣住第3段中的“每個時代”,點明了骨氣的社會性。)
(3)本文是如何緊扣中心論點選取典型事例進行論證的?(本文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后,用孟子的蘭句話對“有骨氣”進行了解釋,接著對應孟子的三句話作者選取了三個事例,用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決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論證“富貴不能淫”;用齊民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論證“貧賤不能移”;用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論證“威武不能屈”。從而充分論證了中心論點。)
(4)如何理解“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
由于歷史發展進程不同,骨氣總是帶有時代的局限、階級的烙印的。封建時代的骨氣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觀念相聯系在一起,有骨氣的愛國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氣,既表現了他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氣概,又表現了他對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四)總結、擴展 ’
本文寫于我國國民經濟處于暫時困難時期,作者精選古今典型事例,論證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號召人民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發揚無產階級骨氣,克服困難,奮勇前進。
(五)布置作業
背誦孟子的幾句話,并理解它的含義。 。
(六)板書設計
提出論點 論證論點 總結結論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富貴不能淫: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 發揚無產階級骨氣
貧賤不能移:窮人不食嗟來之食
威武不能屈:聞一多寧死不屈
第二課時(一)明確目標
1.結合片斷閱讀分析,理解三個具體事例在選材和組材方面的特點。。 2.聯系課文分析,領會議論文中擺事實和敘文中的敘事有什么不同。
3.設計討論題,加深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運用典型事例論證中心論點,這一特點,我們在前一課時已有所了解,本節課我們將具體分析領會這一寫作特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文章所選三個事例是怎樣緊扣中心論點的?
2.思考:第6節“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這句話該怎樣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例,你認為側重證明哪一句話?
第5段中,“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誓“為民族利益而死”,印證“威武不屈”;“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而不投降,印證“貧賤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勸降,許之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印證“富貴不能淫”。、
文天祥為了民族利益,失敗被俘,有人勸降時,他丹心不變;拘囚地牢受盡折磨時,他忠貞不屈;元朝多次作以高官厚祿時,他堅決拒絕。他的事跡全面體現了孟子三句話的精神,但作者講文天祥的事例側重證明了孟子“富貴不能淫”這句話。
3.討論作者在文中只選取了三個事例,卻極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三個事例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i
因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三個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話,按照這三句話的先后順序來排列,邏輯性非常強。②從時問上分,三個事例中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南宋,一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時期。這樣舉例,緊扣了第3段的論述,證明了“我國
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表現出“有骨氣”是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③三個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識分子,涉及面廣,緊扣住中心論點的“我們中國人”這幾個字。④三個事例都截取了三個歷史人物在生死關頭的突出表現,突出了他們的英雄氣概。
因為這三個事例分別同孟子的三句話相照應,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話的順序來安排三個事例的,所以沒有按時代先后安排順序。
4.思考:議論文中擺事實論證,要敘述事件,你能結合本文談談,議論文的記敘與記敘文中記敘有什么區別嗎?
明確:議論文中敘事的擺事實,與記敘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文列舉了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窮人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寧死不屈,三個事例,敘事概括簡明,是為證明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服務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敘事性文章,如《小橘燈》等,則是敘事具體生動,用以反映文章主題,目的在以事感人。再如,寫文天祥事例時,作者對文天祥不作全面介紹,因為本文旨在闡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道理,所以作者只選用了文天祥“有骨氣”方面的事跡作概括介紹,其他一概略去。
5.辨析:做錯了事,不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這是有骨氣的表現嗎? ’
(解析略)
(四)總結、擴晨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作者分析說理層次清晰,舉例典型,說服力強,使讀者深受教益。
為進一步達到教書育人目的,可以讓學生暢談:“我們今天怎樣做有骨氣的人?”
(五)布置作業
把“我們今天怎樣做有骨氣的人?”整理成文。
(六)板書設計
1.精心選擇和安排事實論據。
寫作特色: 2.說理層次清晰,說服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