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根據和意義。
2.在回憶議論文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觀點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養思辨的興趣和能力。
3.積累一定的詞語、句子。
教學方法:
采用導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先由學生自讀、質疑,然后組織全班討論,加深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理解。作業采用探究法,要求學生搜集、篩選有關資料,再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發表議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導讀法”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導”必須著眼于學生自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的教學擬從引入不同觀點的文章入手,激發學生深入鉆研課文的興趣。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的前15分鐘為學生自讀,其余時間組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探究性作業另外安排時間(結合作文課)進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引入與課文觀點相反的文章;學生自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討論、把握本文的論點、論據。
一、導入新課
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對吳晗的《談骨氣》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來看看那篇文章說了些什么:
近日查檢以前的書時,不經意地翻到了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吳晗的《談骨氣》。……又讀了一遍這篇文章,我沒有再次感受到什么“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吳老先生一開始就像一個天真的小學生似的寫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闭垎枺骸半y道那么多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嗎!”答案不說也知道。為了支持論點,吳老先生搬出了那個“不食嗟來主食”的乞丐,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橫眉怒視國民黨反動派的聞一多,我真為這三個不屈的靈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說明人家的人格高尚,憑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偽君子的臉上貼金?還說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說吃餃子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氣”當成所謂“傳統”塞到本國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會嗤之以鼻的。這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區別呢?
這位作者對《談骨氣》的批評究竟有沒有道理?老師沒有“標準答案”,F在請同學們暫時把這些批評的意見放在心里,慢些下結論,先按常規讀懂、讀好課文,然后再對兩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同學們思考的興趣的。
二. 提示自讀要求
1.通讀課文兩遍。第一遍默讀,要求圈出生字、新詞,查字(詞)典讀準字音,了解詞義;按自然段次序標明序號。第二遍朗讀,要求讀得比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的順序大體梳理課文內容。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三.檢查自讀
1.了解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略)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這篇文章是議論文,主要是講道理的,但作者寫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有勁。讀的時候盡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并把那些你認為讀起來特別帶勁的句子找出來,體味體味。
學生朗讀課文后,找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劇臣’等句子。然后結合給“寧(níng)音,要求學生用“寧”字組成表現骨氣的成語,學生說出了“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