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教案設計
五、布置作業(yè)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jù),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wǎng)絡上查找以下資料:1.文天祥《過零丁洋》;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后,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制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淪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lián)系網(wǎng)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發(fā)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業(yè)。
一、學生交流作業(yè)
1.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2.《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細讀文章,請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么”,這樣也許會把本來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