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行使公民權利
教學過程:
首先播放影片《美麗的大腳》片段和九中優美的風光,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中,引入問題情景;
1、同在一片藍天下,受教育權的條件如此不同。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權上是平等的嗎?
2、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面對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由于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許多類似現象,這也是學生社會中必須面對的,易于激發學生興趣。在“享有權利的平等性”上學生有可能會產生分歧,當小組討論無論解決這一問題時,可以把討論引導到辯論,即可以讓學生之間辯論,也可以師生之間辯論,在這個過程中第2題的答案,必然會作為論據被引用。
通過老師的積極參與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公民權利是平等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但由于每個人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等不同,人們的實際權利會存在不平均現象,公民權利的平等性不等于公民權利是平均的,但國家通過法律、制度、物質等各方面的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后,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回答第三個問題:
3.在河北省2004年中考政策中規定,外來經商、務工人員子女只要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就享有與本地學生同等的報考資格,不再象以前一樣必須回原籍或報考學校受限制。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憲法第33條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以上材料說明了什么?
此問題在于使學生知道,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執政為民、保障人民利益的觀念也在增強,我國公民將更充分地享有更多的權利。
接下來以“頭腦風暴”搶答的方式,激勵學生回顧知識,解決第四個問題:
4.我國公民享有哪些權利?
在學生回答之后,進一步要求他們為權利歸類,學習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多角度認識問題,“溫故而知新”。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經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正如剛才提到的,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公民權益如何保障的新問題日漸凸顯。引出第五個問題:
5.為什么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居住、遷徙自由等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
根據學生的知識和社會儲備,學生會通過對我國人口現狀等的分析來作出解釋,更深的原因涉及面較廣,教師不必過多延伸。
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我國憲法等法律在規定權利時是實事求是的,公民權利是真實的。
公民權利的三個特征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完全割裂的,因此問題的設置也不完全是一一對應的,在五個問題分析解決以后引導學生看書,進一步明確權利的特點。
既然是特點,它就應該是我國特有的。為此引入美國大選的例子,這是一個時政知識,又是學生的興趣點:
漫畫《驢象之爭》:
2004年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布什和克里競選資金預計將達到五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由于國家性質等問題學生沒有學過,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美國普通民眾根本無力參加競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號下掩蓋的是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們和資本主義國家是有本質區別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解決難點采用“看劇說法”的方式,對于重點知識“公民要依法行使權利”則采用“演劇說法”的方式。通過學生參演更深入的親身體驗社會百態,再次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