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 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的第一個框題,通過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們初步了解了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內涵,本單元重在樹立學生公平意識,培養學生正義感,所以這一單元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自然延伸和合理提升,同時又是本冊書的落腳點,從本課內容上看,它解決了什么是公平及為什么要維護社會公平,為下一課學習怎樣維護公平奠定基礎,對鞏固和提升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成果非常重要。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關于公平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引導,使學生懂得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定和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難點是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對性。由于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容易產生兩極思維,難以理解在公平與不公平之間還存在著一系列的中間狀態。事實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是相對的。
二、學情分析:
第一:學生在公平問題上的模糊認識。關于“公平”學生接觸較多,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學生也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和思考,但對公平及公平的重要性等問題學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地認識,不利于學生樹立公平意識。
第二:部分學生不能客觀認識、處理對自己“不公平”事件的現實。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對自己“不公平”的事情時,往往不能正確、客觀地對待和處理,造成心情郁悶,人際關系緊張,甚至產生過激行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對自己“不公平”的時間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努力培養合理真切的社會公平感和對待社會生活中不公平現象的理智感,增強積極維護社會公平的責任意識,做一個追求公平的現代人。
能力與過程目標:對社會穩定,個人發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對公平與不公平現象的獨立判斷能力。
知識目標:正確認識公平問題,公平與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關系,公平意識是道德的重要內容。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教學方法:(1)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的掌握。(2)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結合講解,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與情景及案例教學相結合,制作課件給學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視聽感覺,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
(一) 眾說紛紜話公平
1、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從公平的角度看在我們的周圍,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哪些公平現象,哪些不公平現象,讓學生自己列舉。并展示事例:某學校給了八年級2班一個外出交流的名額,班王任組織全班投票選撥,給果萬兵和李超脫穎而出,但兩人所得票數相等。應該派誰去呢?你認為怎祥做才公平?讓學生判斷這些現象,并且說明做出判斷的理由。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對公平的認識。
公平是我們社會生活追求的一個重要主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個體,面對不同的問題,對公平有著不同的理解。
同學們閱讀100頁相關鏈接: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公平。
2、老師出示事例:考試時有同學作弊,而你沒有作弊,作弊的同學成績比你好,你認為對你公平嗎?在以后的考試中你會怎么做?同學們思考后回答問題,共同總結出:公平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付出和所得,與他人的付出和所得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就產生了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