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2.1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樹立公平合作意識。”按照課程標準的相應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社會是一個合作系統,合作既帶來利益也產生負擔,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個人的發展,樹立公平合作意識。
本框題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三、我與集體國家社會的關系”中(二)承擔社會責任“規定的目標之一:知道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對應的內容標準是:“
二、教材的地位要求
本框題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的第一個框題,通過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們初步了解了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內涵,本單元重在樹立學生公平意識,培養學生正義感,所以這一單元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自然延伸和合理提升,同時又是本冊書的落腳點,從本課內容上看,它解決了什么是公平及為什么要維護社會公平,為下一課學習怎樣維護公平奠定基礎,對鞏固和提升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成果非常重要。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努力培養合理真切的社會公平感和對待社會生活中不公平現象的理智感。
過程與方法:采用寓言故事導入,運用多媒體教學與情景及案例教學相結合,制作課件給學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視聽感覺,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多思考、會交流、有體驗、有提高。
知識與能力:正確認識公平問題以及公平與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關系。對社會穩定,個人發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對公平與不公平現象的獨立判斷能力,增強積極維護社會公平的責任意識,做一個追求公平的現代人。
四、教學重難點:由于許多學生對公平及公平的重要性等問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認識,不利于樹立公平意識,因此確立本課教學重點是關于公平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使學生懂得社會公平歸于社會穩定和個體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如何理解公平的含義和正確看待種種不公平現象。
、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的掌握。、活動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并培養自學能力。、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方法:
1
2
3
六、教學過程(見課堂互動卡):
(一)、預習導學:讓學生閱讀教材,明確本課題要探討的主要內容,關于公平以及公平的重要性。
(二)、學習研討:
活動一:利用多媒體播放
活動二:眾說紛紜話公平:讓學生體會不同個體對公平的不同理解,從而引發學生自身對公平定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賞析圖畫,分析公平是如何產生的?評判公平與不公平現象?
活動三: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探討身邊有哪些不公平的事情?任其發展會有什么影響?
活動四:由學生身邊的事情擴展到農民工王斌余的案例,結合農民工被拖欠工錢的社會現狀,思考:(
活動五:分析海爾成功的案例,思考(
(三)、課堂小結、當堂訓練
1
2
①某地方政府每年重獎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
②某銀行在招聘職員時規定了身高條件
③國家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助學貸款
④國家規定:對外地農民工子女免收借讀費
(四)、拓展延伸:(本框題與時政內容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