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行使公民權利
劇情:在一輛行使公共汽車上,有一位乘客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丟了,他要求司機幫助解決……
你認為司機、丟錢乘客、其他乘客等會有哪些做法和反映呢?請接續表演、自愿結組,每組表演時間不得超過一分半鐘。
學生設立的情景可能會有以下幾種:1、司機不管2、司機要求對所有乘客搜身檢查:乘客都順從的接受搜身檢查,或者有的乘客不同意,發生爭執、甚至動手打架現象。3、司機售票員求得乘客們的理解,將車開到派出所,尋求警察的幫助等等。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可能會有很多情況,教師應根據實際控制學生展演的時間。
如果學生只談出錯誤做法,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所演劇中人物的行為,錯在哪兒,為什么錯,正確的應該怎么辦。
設計此活動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人物行為的評價,認識到應該“依法正確行使權利”當學生的演示無法涵蓋我們要達到的要求時,教師可以親自參演,比如可以扮演抓住的小偷,抵賴說:“錢現在在我手中,你們不能拿走,我也享有財產所有權呀。”這當然會激起學生的反駁,“公民享有財產所有權,但國家只保護合法財產所有權,以非法手段謀取是不受保護應受到制裁。”
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有了權利還不夠,要從四個方面作起才會依法行使權利。
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如何維權,應該讓學生進一步回顧:當我們的生命健康權受侵害時怎么辦?當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侵害時怎么辦?進一步使學生樹立維權意識。
由于劇中情境是“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不可避免會涉及權利義務關系應該根據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對知識的學習為的是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學生自己學會正確行使權利,自我提高之后通過課外探究的活動,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課堂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對所學知識進行課堂小結之后,我設計了課外探究活動:
(1)社會調查:調查我市公民自身權利知多少?公民維權途徑知多少?
了解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狀況,寫出調查報告,并針對調查狀況,就提高公民權利一事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2)開展“天天3.15活動”,利用節假日進行“消費者權益”宣傳活動,并向有關消費者提供維權幫助。
之所以如此設計教學過程,我認為是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
1.通過鮮活的事例,使學生深入理解體會所學知識,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增強公民權利意識。
2.通過討論調查社會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愿望,學會與人交流,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3.通過學生分析并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