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與姓名中的權利》一課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主要介紹了兩項具體的人格權利——肖像權和姓名權。首先,敘述了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等。接著圍繞姓名權而展開,主要介紹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框還強調了一方面要運用法律手段與侵害自身肖像權、姓名權的行為作斗爭,一方面也要尊重、維護他人的肖像權、姓名權等人格權利。 二、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反思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不良表現,體驗給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責任意識;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行為是侵犯公民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行為;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姓名與肖像權的能力,能夠運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責任。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肖像和姓名是一個具體的人的兩大外在標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含義和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懂得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和姓名權 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教學難點:公民在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肖像和姓名的義務。 四、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①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長輩,往往只被認為個人區別于他人的文字符號,很多學生對法律賦予公民姓名的具體權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對這項權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時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識到。②生活中一些家長和學生一味地追求時髦、個性、標新立異甚至另類,不能正確、客觀地對待取名問題,給一些具體的管理工作帶來不便。③個別學生為避免挨家長罵或不重視家長在其成長和教育中的監護作用,經常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冒名頂替,擅自代家長簽字的現象。④未成年人維權意識不強,現實生活中以贏利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權的行為時有發生。⑤有些學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加之電腦技術的發展及網絡具有虛擬性,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中惡意損毀、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也屢見不鮮。 2.學生的需要:①作為獨立人格的外在標志,姓名權和肖像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了解人格權時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權和姓名權,以保障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②正確認識肖像權和姓名權,知道侵害肖像權、姓名權的表現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不僅是增強法律意識,糾正某些不良行為習慣的需要,也是增強自身道德素質,正確與人交往、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對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五、設計理念 收集學生中侵犯同學姓名肖像權的事例,分析侵犯姓名肖像權的案例,從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進行行為上的引導。 本框內容和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可舉一些真實的事情和案例,和學生共同分析與討論,以提高認識,明確觀點。 加大教學時空的開放性,課前組織學生多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課后多進行實踐性、拓展性活動,在活動中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 可通過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進行判斷和選擇;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列舉出相應的事例進行分析,以此評價學生的認識狀況與水平。要把學生行為的變化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 六、教學活動 (一)課前準備 教師:①充分了解學生對肖像權和姓名權等問題的認識現狀,以便加強教學的針對性。②搜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有關侵犯姓名權和肖像權的案例和素材。③查閱有關肖像權、姓名權等法律知識。 學生:反思自己的姓名權和肖像權是否受到過他人侵害,自己是否侵害過他人的姓名權和肖像權的經歷。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二)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復習提問1、什么是人格尊嚴權? 2、人格尊嚴權的具體表現有哪項權利? 新授: 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