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負責》教案(精選6篇)
《自我負責》教案 篇1
《自我負責》教案
課題
自我負責
課型
新授課
教
學
目
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
能力目標
培養自己的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知識目標
理解個人對社會負有責任;認識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
教學重點
懂得少年的責任;
教學難點
責任的含義;理解“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法、個案探究、
講練結合等。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漫畫導入: 分析漫畫《誰的責任》 (以近段時間發生的 “三鹿”奶粉事件為背景)
對此漫畫中當事人的行為認識正確的是(ad)
a、他們沒有做到對他人負責
b、他們應承擔責任,但不用吸取教訓
c、他們推卸責任是在維護企業的利益
d、他們應對因自己錯誤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擔責任,同時應該吸取教訓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圖表配合講解“人對社會有責任”
作為人,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社會,要從社會中取得物質、精神和情感的滿足。在獲得這一切的同時,人對社會就有了相應的責任。
2、出示文段與圖片,講解“成長帶來責任”
在無知的幼年,我們還沒有責任意識和能力。但隨著我們逐漸長大,越來越具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能力,這時我們應承擔的責任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
小結:隨著我們的成長、成熟,我們應承擔的責任也將越來越多。(劃線)
(板書)一、成長帶來責任
3、分享“人生故事”:《打碎玻璃自己賠》
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時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鄰居要求按照原價賠付125美元。當時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只雞。回到家,父親問明原因后說,自己打碎的就得自己賠。因為孩子自己沒有錢,于是父親就先借給他125美元,并約定一年后還清。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這個孩子靠擦皮鞋,送報紙掙錢,終于把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孩子長大后成了美國政壇上的風云人物,他就是里根。
思考:這個少年應該賠錢給鄰居嗎?為什么?
小結:應該。人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后果。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打碎玻璃)負責。
4、出示圖表配合講解“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人們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后果,(這后果或者對他人和社會有好處,或者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害。) 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使自己的行為產生好的后果,對他人和社會有益,避免做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
有責任感的人,對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認識,勇于承擔應負的責任,不推諉,不逃避,能夠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錯事。(劃線)
那么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承擔起哪些責任呢?主要有以下四種:
5.講解“心靈導航”:
(板書)二、少年的責任
(1)對自己負責。 --努力學習,塑造自我
自己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自己的責任是首要的。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學習階段,自我負責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完成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是我們的重要責任。努力學習就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我們要學習怎樣做人做事,怎樣學習娛樂,怎樣交朋結友,……(劃線)
(2)對他人負責。 ---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
對他人(如父母、師長、同學、朋友),我們有責任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
(3)對集體負責。---為集體增添榮譽和力量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集體給我們友情、支持和榮譽,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個成員,對集體是有責任的。應該熱心為集體服務,用自己的行為為集體增添榮譽和力量。
(4)對社會負責。---以良好行為創造美好的社會
一個美好的社會是由許許多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創造的。如果人們都只顧自己,不關心社會,社會就不能發展進步,個人也不會有美好前途。個人行為影響社會,良好行為促進社會發展,不良行為阻礙社會發展。(例如,,以行動支持環保,為有需要的人捐款……)
6.研討“班級風景”(p22-23)
閱讀“探究園”p22“班級風景”中《這與我無關嗎》的四個場景,然后小組討論p23的1、2、4題。
小結:小湖沒有認識到做作業(學習)是自己的責任,李順則忽略了他對家人(奶奶)的責任,小加是缺少對班集體的責任,而王平則是忽視自己作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
歸納小結:“少年的責任”(作為中學生要承擔的主要責任)
三、鞏固知識,堂上練習
教后記
(第二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懂得了成長給我們帶來責任,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道了我們少年的責任有哪些。
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導入新課題: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二、講授新課
(板書)三、做有責任感的人
那么,我們怎樣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進一步要學習的內容。
1、案例探討:
材料一:一輛在繁華鬧市中失控的公交車,撞死一人后又和幾輛車相撞,最后撞在路旁的樹上停下來,車毀人傷。公交車因何橫沖直撞?原因是司機正和一個乘客在車上扭打。當這位肇事司機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忘記了我正在開車。”
材料二:一名公交車司機叫黃志全,在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中最后一分鐘,做了三件事:一、把車緩緩地停在馬路邊,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氣拉下手動剎車閘。二、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三、將發動機熄滅,確保了車、乘客和行人的安全。
問:
1、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黃志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對比文中兩位司機的行為,你贊同哪位的人生態度?那是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1)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形成清晰的責任意識,懷著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使自我負責成為做人的基本原則。
2、個案研討:“沉默 ”
(1)指導學生細讀材料。
(2)思考問題一:小杉保持沉默可以理解嗎?小杉為自己的辯護有道理嗎?
(3)思考問題二:如果你是小杉,你認為怎樣做才合適?
分析:小杉的例子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杉的態度和做法也是一些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采取的。小杉無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這個后果是她的行為造成的。
小杉缺乏責任意識,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找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責任,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她應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任,勇于承擔責任:主動向售貨員承認過錯、賠禮道歉,并作出賠償。
(2)勇于承擔責任,并接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當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某種不良后果,無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無意中的過失,都應該勇敢地承擔責任。逃避或推卸自己的責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損人格;如果是大事,還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3、分析“不同選擇,不同結果”
情景一:李杰清晨上學,忘了戴校卡,被值日生攔住,回去拿,還是往里闖?
情景二:語文課討論時間,同學欲與李杰攀談,是偷偷聊天,還是力勸同學遵守紀律?
情景三:中午,李杰去食堂小賣部買東西,卻因為秩序混亂,屢屢被別人擠到一邊,心里很氣憤。
情景四:下午放學,同學邀請李杰去打球,可是李杰是值日生,到底是先打球還是先做值日呢?
(3)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要學會全面考慮問題,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確預測,爭取好的結果,避免不良后果。
(4)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頭腦發熱,魯莽行事;不稀里糊涂,盲目行事。懂得“三思而后行”。
4、知識歸納:怎樣培養做人的責任感呢?
5、贈送“責任名言”
6、“實踐與評價”《她有責任嗎?》(p26)
小組討論:在這件事情上,小燕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嗎?為什么?
分析:
(1)在父親做違法的博彩生意時,小燕放棄對是非的判斷,盲目追隨父親做違法的事。這件事情的主要責任雖然在父親身上,但是小燕對自己的行為也有一定的責任。如果她當時具有分辨能力,有自我負責意識,即使不能勸阻父親,也不去追隨,就不會造成這種后果。
(2)要學會對事物做是非善惡的判斷,懂得事物的因果關系,先思考,后行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盲目追隨他人做壞事。
小結:
中學生不能認為自己年紀還小,就放棄對事情的思考和判斷,盲目追隨他人的錯誤行為,即使是對親人、長輩的行為也不能不加判別。如果追隨他人做了錯事,自己也將無法推卸責任。人必須要對自己負責,必須先思考、后行動。如果知道是錯事,事前就應該拒絕,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做堂上練習,布置作業(略)
教后記
《自我負責》教案 篇2
《自我負責》教案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理解由于個人對社會的依賴關系,決定了個人對社會負有責任;
懂得人在少年階段的基本責任;認識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
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讓學生懂得做人必須負責任,不能逃避和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使學生懂得,伴隨著成長,做人的責任也產生了,要認識自己行為的后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二節,從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四個方面明確少年階段的責任。第三節,幫助學生掌握培養責任感的方法。
1.成長帶來責任
(1)做人就要負責任
本課內容首先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引入責任的涵義。人生活在社會中,與社會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人依賴社會才能夠生存與發展,因此人必須對社會負責。
什么是“責任”?責任有兩個方面的基本涵義:一是指份內應做的事,二是指因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錯。所以,人生責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的個人,基于一定的社會關系,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自身對他人和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并對個人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過錯負責。
(2)成長帶來責任
人在幼小的年齡,因為不具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是沒有責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人在少年時期要開始承擔責任,就有了對責任的體驗,這時責任還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責任,責任是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責任心是分層次的,培養責任心的過程,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滿足生物需求到滿足社會精神需要的方式升華的過程。責任感的培養與學生能力的增長密切相關,具備相應的能力才有責任心可言,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責任感的內涵與要求是不一樣的。
(3)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認識了責任的內涵以及成長帶來責任后,通過“探究園”中的“個案研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人的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應該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道理。之所以要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是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這后果或者對他人和社會有好處,或者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害。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有了責任感,就會去關愛別人,關心社會,做事前就會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為產生好的后果,對他人和社會有益,避免做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
2.少年的責任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社會角色。本課內容要使八年級學生對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社會角色責任有初步的比較全面的認識。這種責任包括四個方面:
(1)對自己負責。
要使學生懂得,自己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自己的責任是首要的。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學習階段,自我負責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完成各方面的學習任務。要掌握學科知識,學會運用,培養分析、概括、理解等多項能力,同時在心理、道德、身體等方面培養鍛煉自己,形成良好素質。在成長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全面健康發展的人,就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2)對他人負責。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人的成長中都凝聚著父母、師長、同學、朋友的關心與愛護。愛是雙向性的,得到別人的愛,也應該把愛給別人,要關心、愛護和幫助父母、師長、同學、朋友,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越是長大,對親人、朋友、師長就越應該多負責任。
(3)對集體負責。
要使學生體會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集體給我們友情、支持與榮譽,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個成員,對集體是有責任的。此處應該針對學生過于強調自我,集體觀念淡薄的情況分析講解。
(4)對社會負責。要使學生體會到,一個美好的社會是由許許多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創造的。如果人們都只顧自己,不關心社會,社會不能發展進步,個人也不會有美好前途。個人行為影響社會,良好行為促進社會發展,不良行為損害社會。對社會懷有強烈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為社會努力奉獻的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教育學生要擁有以創造美好的社會為己任的胸懷。“社會”的含義在這里應該包括從個人生活的社區到中國社會到世界、人類的廣泛含義。這部分內容應結合閱讀與感悟的材料的學習進行。
要說明中學生責任的四個方面中,自我負責是基礎和根本。一個對自身都不負責的學生,就無從談起對家庭、社會、國家、人類負責。
教學建議:學習了教材后,請學生就知識要點對照自己的行為,有哪些已經做到,還存在哪些不足,讓學生自查自談,為下一課如何培養有責任感的人做好鋪墊。
3.做有責任感的人
怎樣培養做人的責任感呢?教材提出了四個方法:
(1)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形成清晰的責任意識,就能產生出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責任的自我要求,就能時時處處事事懷著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會敷衍了事,馬虎應付,不顧他人,不管后果。
(2)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提高自己理性思維的能力,學會全面考慮問題,減少盲目性,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確預測,爭取好的結果,避免不良后果。
(3)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三思而后行”是負責任的表現,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頭腦發熱,鹵莽行事;不糊里糊涂,盲目行事。如果意氣用事,盲目行事,最后造成了惡果,即使事后自己愿意負責任,可能也難以挽回后果。
(4)對自己的錯誤或過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擔責任。
當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某種不良后果,無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無意中的過失,都應該勇敢地、老老實實地承擔責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責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損人格;如果是大事,還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教師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應指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體會負責任的要求,思考怎樣在生活中做到這些要求。
板書設計:
一、成長帶來責任
1、做人就要負責任
2、成長帶來責任
3、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少年的責任
1、對自己負責:努力學習,塑造自我。
2、對他人負責: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
3、對集體負責:為集體增添榮譽和力量。
4、對社會負責:以良好行為創造美好的社會。
三、有責任感的人
1、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2、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3、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4、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
《自我負責》教案 篇3
一、學習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由于個人對社會的依賴關系,決定了個人對社會負有責任;
懂得人在少年階段的基本責任,認識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
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學習重、難點分析:
重點:少年的責任
難點:做有責任感的人
三、學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四、學習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 引出課題
人,不是沙漠中孤獨的仙人掌,不是莽林中獨來獨往的山大王。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們支撐著社會這棟大廈,他們是棟梁,是磚瓦,是石子,無論大小都有不可缺少的價值……
(活動1):“這與我無關嗎?”(討論)
(1)四個情節是中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看起來小湖是個依賴性很強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責任意識,完全依賴媽媽“陪讀”,媽媽不在家,她就不能獨立完成學業,還心安理得地說:這不怪自己。這個例子也反映出一些家長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能力,事事代勞,影響了孩子心理、道德和能力的成長。
李順不肯去看望奶奶,還振振有辭地指責父母強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這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反映出這樣的孩子過于自我中心,對家人缺乏愛心和責任感。實際上,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應該可以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應該懂得關心和照顧家人。
小加作為足球隊主力,為了自己出去玩,把比賽拋在一邊,對集體的事情缺乏責任感。這樣的行為損害集體榮譽,這種態度如果得不到糾正,不僅影響人際關系,也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功。
王平從來不參加揀垃圾的公益活動,還給自己找借口。如果人人都像王平那樣只管自己,不愿意為社會做一點奉獻,那么社會就會變得自私冷漠。實際上,社會的文明進步是許多人的無私奉獻推動的。
(活動2):沉默
以“小杉對自己的辯護有道理”作為辯題,請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做辯論。
分析:小杉的例子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杉的態度和做法也是一些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采取的。小杉無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這個后果是她的行為造成的。小杉缺乏責任意識,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找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責任,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
(第二課時)
(二)討論交流 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
1.成長帶來責任
(1)做人就要負責任
人生活在社會中,與社會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人依賴社會才能夠生存與發展,因此人必須對社會負責。
什么是“責任”?責任有兩個方面的基本涵義:一是指份內應做的事,二是指因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錯。
(2)成長帶來責任
人在幼小的年齡,因為不具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是沒有責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人在少年時期要開始承擔責任,就有了對責任的體驗,這時責任還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責任,責任是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責任心是分層次的,培養責任心的過程,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滿足生物需求到滿足社會精神需要的方式升華的過程。責任感的培養與學生能力的增長密切相關,具備相應的能力才有責任心可言,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責任感的內涵與要求是不一樣的。
(3)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之所以要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是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這后果或者對他人和社會有好處,或者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損害。做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有了責任感,就會去關愛別人,關心社會,做事前就會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為產生好的后果,對他人和社會有益,避免做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
2.少年的責任
(1)對自己負責。
自己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自己的責任是首要的。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學習階段,自我負責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完成各方面的學習任務。要掌握學科知識,學會運用,培養分析、概括、理解等多項能力,同時在心理、道德、身體等方面培養鍛煉自己,形成良好素質。在成長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全面健康發展的人,就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2)對他人負責。
每個人的成長中都凝聚著父母、師長、同學、朋友的關心與愛護。愛是雙向性的,得到別人的愛,也應該把愛給別人,要關心、愛護和幫助父母、師長、同學、朋友,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越是長大,對親人、朋友、師長就越應該多負責任。
(3)對集體負責。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集體給我們友情、支持與榮譽,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個成員,對集體是有責任的。此處應該針對學生過于強調自我,集體觀念淡薄的情況分析講解。
(4)對社會負責。
一個美好的社會是由許許多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創造的。如果人們都只顧自己,不關心社會,社會不能發展進步,個人也不會有美好前途。個人行為影響社會,良好行為促進社會發展,不良行為損害社會。對社會懷有強烈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為社會努力奉獻的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要擁有以創造美好的社會為己任的胸懷。
3.做有責任感的人
(1)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形成清晰的責任意識,就能產生出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責任的自我要求,就能時時處處事事懷著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會敷衍了事,馬虎應付,不顧他人,不管后果。
(2)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提高自己理性思維的能力,學會全面考慮問題,減少盲目性,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確預測,爭取好的結果,避免不良后果。
(3)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三思而后行”是負責任的表現,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頭腦發熱,鹵莽行事;不糊里糊涂,盲目行事。如果意氣用事,盲目行事,最后造成了惡果,即使事后自己愿意負責任,可能也難以挽回后果。
(4)對自己的錯誤或過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擔責任。
當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某種不良后果,無論是自己的錯誤還是無意中的過失,都應該勇敢地、老老實實地承擔責任。逃避或推委自己的責任,如果是小事,至少有損人格;如果是大事,還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第三課時)
四、習得展示與檢驗
(三)實踐交流 自我體驗
(活動3):提筆思考
(1)父親做錯事,孩子是不是只能跟著做?孩子能不能批評父親,或者拒絕追隨父親?小燕聽話是對的嗎?聽家長的話有沒有原則?
(2)父親帶著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犯罪,未成年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小燕對自己有沒有責任?
(3)結合討論內容寫一篇“自我負責”的文章。
分析:小燕是個聰明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又能幫助家里做事。但是在父親做違法的博彩生意時,她放棄對是非的判斷,放棄對自己的負責,盲目追隨父親做犯罪的事。這件事情的主要責任雖然在父親身上,但是小燕對自己的行為也有一定的責任。尤其是,這件事情可能在她的一生中留下污點,她可能永遠要怪罪父親,也會后悔當初聽了父親的話。如果她當時具有分辨能力,有自我負責意識,即使不能勸阻父親,也不去追隨,就不會造成這種后果。
(四)閱讀反思 認知感悟
(1)這些科學家們都是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然而他們不去發明核武器,卻去努力控制、減少和銷毀核武器,這是為什么?
(2)科學家們通過什么行為表現出自己對人類的崇高責任感?
(3)你認為自己對人類有沒有責任?如果有,怎樣才能真正履行這種責任呢?
分析:羅特布拉特和他領導的帕洛沃什科學會議是一個科學家群體,他們為了防止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危害人類,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投身于減少和銷毀核武器的工作。由于他們對人類崇高的責任感和為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和平獎。羅特布拉特的頒獎演說充滿了偉大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了對人類的強烈的責任感。其中包含著一個明確的信念,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核科學家發現了核力量,不應該任其變成人類的禍害,所以,他們要進行控制、減少和最終消滅核武器的努力
《自我負責》教案 篇4
第一單元 塑造自我
1.3自我負責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重點:
少年的責任
教學難點:
做有責任感的人
教學方法:
自學法,講授法
教學設計:
1.老師出示問題:(1)什么是責任?
(2)為什么說做人就要負責任
(3)個人行為與后果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少年階段的基本責任有哪些?
(5)怎么樣培養做人的責任感?
學生自學8分鐘,找出問題答案,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講授。
2.講述:
問題一: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分內應該做的事,二是批因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錯。
結合班組風景"這與我無關"吧?引導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一些責任,一些份內應該做的事,這些份內應做的事是因為每個人所扮演的不同社會角色決定的。從而引出:
(1)個人責任是個人各種社會角色責任的總和
(2)人的責任也隨社會和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3)人的責任也是分層次的
結合"實踐與評價"環節說明責任的第二層含義,這個環節可以放手讓學生云討論,體驗。
問題三:個人行為與后果有一致性,人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后果。結合個安研計說明這個問題
問題二: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講述做人就要負責任
結合前面講述及"閱讀與感情"讓學生明白:一個品質良好的人是有責任感的人,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此時師可以補充一些事例,讓學生對責任感產生共鳴。
教學反思:
《自我負責》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塑造自我》的第三課,是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讓學生懂得做人必須負責任,不能逃避和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責任意識是完美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為一個成長中的我必須具有的一種心理品質,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之一。
先說說為什么學的問題:
1、八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責任,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責任意識,對于如何正確履行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還沒有全面的認識。
2、八年級的學生一般對于能夠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表現出敬佩、喜愛的情感,對于不負責作的人產生討厭、憎惡的情感。由于年齡原因,他們的情感并不牢固,有時還會產生偏差,把不負責任的行為誤認為是瀟灑,而視負責任的人為固執。
3、少年階段是責任感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現在許多中學生家庭教育不到位,許多學生形成了只知索取和依賴性極強等思想,造成本該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責任感缺失,妨礙他們的責任感的培養和形成。
由于上面的原因,通過學習必須達到以下的目標:
首先,從知識與能力看,理解由于個人對社會的依賴關系,決定了個人對社會負有責任;懂得人在少年階段的基本責任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其次,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和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為達到以上的教育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根據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年齡特點,適當設計教學圖片及適合的教學片等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還將采用集體討論法中的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想結合。
二、說教法與學法: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 新課程理念,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4——6人的十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并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集體討論,老師負責整理、分析、綜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合作,合作才能使學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愛的強烈愿望。合作使學生更專心一致地投入學習,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和學科本身產生更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他人認知和情緒的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本節課,我采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辯論兩種方法來培養訓練學生的責任意識,達到教學目的。同時,討論和辯論中培養學生的膽量,從而達到積極主動和樂于學習的目的。
關于本課的教學安排問題,由于我校《思想品德》課每周安排2課時,時間緊,因此每課只能安排2課時。第1課時,主要以討論和辯論為主,同時用課件展示心靈導航內容。第2課時,通過第1課時布置的作業及實踐與評價來進一步掌握心靈導航內容,引導他們應用所學內容來解決問題。本節為第1課時。
三、說教學程序:
首先是導入新課。(課件展示)龍永圖在《實話實說》講述了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讓學生認識責任心也是一種習慣行為,而且是一種很重要的習慣。上升到道德修養上,責任意識是完美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開始導入學習第三課《自我負責》。這一部分可以直接從人的成長說明成長帶來責任。(課件直接展示心靈導航的這一部分內容)
其次是重點的突破和難點的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少年的責任和做有責任感的人。課堂上分別用兩個活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活動一:班級風景-“這與我無關嗎?”通過小組的討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成長帶來責任,二是少年的責任,即少年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都有許多的責任。(課件展示課本班級風景-“這與我無關嗎?”的漫畫及文字)
活動安排如下:
(1) 活動目的 使學生認識到做人必須負責任,作為中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
(2) 活動內容展示的四個情節是中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別是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不負責任的問題,正是我們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3) 過程:
第一步:指導學生對這四個故事進行討論。
第二步: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分別分析,這四件事是什么性質,是否真的與他們無關?
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二:他們這種態度存在什么問題?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不負責任的事例,指出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的錯誤。
第四步:結合問題四,學習“心靈導航”第二節,讓學生歸納少年的責任。談談為什么應該承擔這些責任,有沒有能力去承擔?如果有能力卻沒做到,是為什么?
第五步:歸納少年的責任。(用課件展示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中,我會特別強調兩點:1、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2、敢于爭論,只有爭論,才使一些觀點更加鮮明,最終才能得出共同的結論,也使錯誤的見解對同學有警惕。(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
活動二:沉默(課件展示個案研討-沉默中的材料及漫畫)
(1) 活動目的:
認識到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糾正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不正確態度,培養對自己的錯誤或者無意中的過失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
(2) 活動內容分析:小杉無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雖然不是故意的,倡這個后果是她的行為造成。小杉缺乏責任意識,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找各種借口為處自己辯護,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責任,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作的態度。
(3) 過程:
第一步,指導學生細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以“小杉對自己的辯護有道理”作為辯題,請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做辨論。
第三步,展示“心靈導航”第一和第三節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要勇于承擔責任。
第四步:教師總結
以辯論的形式來解決如何面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負責,使本課的難點-做有責任感的人以感性的方式體現出來,并得到很好的解決。當然,在辯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給他們辯論的技巧,并給弱勢的一方及時的鼓勁,使辯論能夠有序并且激烈地進行下去。(時間安排25-35分鐘)
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學小結及作業的布置。由于本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展示學習的內容,所以課堂小結更須注重同學們討論及在辯論過程中的表現,特別是表揚一些表現突出者,同時鼓勵其他同學在今后的學習能更主動地參與。
而作業的布置則依照本節課的安排:1、請結合自己實際說說作為青少年學生的責任。2、對照自身的實際,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除此之外,準備下節課的討論內容,課本26頁實踐與評價題。
四、說說本課時的自我評價問題:
本節課以討論和辯論的形式展現,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而我把心靈導航的內容以課件展示出來,并結合在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討論和辯論的評價與指導之中,讓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也有理性的感受,教學效果不錯,學生也很滿意。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喚發生機和活力”。當然,也一定有許多不足,請在座的同行們給予批評和指正,讓我在今后的教學能夠做得更好。
《自我負責》教案 篇6
下面以初二政治《自我負責》說課稿為例,為大家介紹說課稿的寫作內容及技巧,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初二政治《自我負責》,我將從以下幾點開始說起。
一、說教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塑造自我》的第三課,是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讓學生懂得做人必須負責任,不能逃避和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責任意識是完美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為一個成長中的我必須具有的一種心理品質,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之一。
先說說為什么學的問題:
1、八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責任,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責任意識,對于如何正確履行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還沒有全面的認識。
2、八年級的學生一般對于能夠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表現出敬佩、喜愛的情感,對于不負責作的人產生討厭、憎惡的情感。由于年齡原因,他們的情感并不牢固,有時還會產生偏差,把不負責任的行為誤認為是瀟灑,而視負責任的人為固執。
3、少年階段是責任感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現在許多中學生家庭教育不到位,許多學生形成了只知索取和依賴性極強等思想,造成本該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責任感缺失,妨礙他們的責任感的培養和形成。
由于上面的原因,通過學習必須達到以下的目標:
首先,從知識與能力看,理解由于個人對社會的依賴關系,決定了個人對社會負有責任;懂得人在少年階段的基本責任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懂得如何培養責任感,鍛煉和增強自己的負責任的能力
其次,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認識到行為與后果的一致性,能夠自省自律,避免做錯事,養成對自己和行為負責的良好品質。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為集體貢獻力量,關愛社會,奉獻社會,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為達到以上的教育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根據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年齡特點,適當設計教學圖片及適合的教學片等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還將采用集體討論法中的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想結合。
二、說教法與學法:
“把課堂交給學生”是 新課程理念,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4——6人的十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并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集體討論,老師負責整理、分析、綜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合作,合作才能使學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愛的強烈愿望。合作使學生更專心一致地投入學習,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和學科本身產生更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他人認知和情緒的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本節課,我采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辯論兩種方法來培養訓練學生的責任意識,達到教學目的。同時,討論和辯論中培養學生的膽量,從而達到積極主動和樂于學習的目的。
關于本課的教學安排問題,由于我校《思想品德》課每周安排2課時,時間緊,因此每課只能安排2課時。第1課時,主要以討論和辯論為主,同時用課件展示心靈導航內容。第2課時,通過第1課時布置的作業及實踐與評價來進一步掌握心靈導航內容,引導他們應用所學內容來解決問題。本節為第1課時。
三、說教學程序:
首先是導入新課。(課件展示)龍永圖在《實話實說》講述了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讓學生認識責任心也是一種習慣行為,而且是一種很重要的習慣。上升到道德修養上,責任意識是完美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開始導入學習第三課《自我負責》。這一部分可以直接從人的成長說明成長帶來責任。(課件直接展示心靈導航的這一部分內容)
其次是重點的突破和難點的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少年的責任和做有責任感的人。課堂上分別用兩個活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活動一:班級風景-“這與我無關嗎?”通過小組的討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成長帶來責任,二是少年的責任,即少年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都有許多的責任。(課件展示課本班級風景-“這與我無關嗎?”的漫畫及文字)
活動安排如下:
(1) 活動目的 使學生認識到做人必須負責任,作為中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
(2) 活動內容展示的四個情節是中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別是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不負責任的問題,正是我們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3) 過程:
第一步:指導學生對這四個故事進行討論。
第二步: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分別分析,這四件事是什么性質,是否真的與他們無關?
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二:他們這種態度存在什么問題?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不負責任的事例,指出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的錯誤。
第四步:結合問題四,學習“心靈導航”第二節,讓學生歸納少年的責任。談談為什么應該承擔這些責任,有沒有能力去承擔?如果有能力卻沒做到,是為什么?
第五步:歸納少年的責任。(用課件展示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中,我會特別強調兩點:1、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2、敢于爭論,只有爭論,才使一些觀點更加鮮明,最終才能得出共同的結論,也使錯誤的見解對同學有警惕。(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
活動二:沉默(課件展示個案研討-沉默中的材料及漫畫)
(1) 活動目的:
認識到個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糾正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不正確態度,培養對自己的錯誤或者無意中的過失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
(2) 活動內容分析:小杉無意中打碎了商店的杯子,雖然不是故意的,倡這個后果是她的行為造成。小杉缺乏責任意識,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找各種借口為處自己辯護,她的沉默是在逃避責任,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作的態度。
(3) 過程:
第一步,指導學生細讀材料
第二步,讓學生以“小杉對自己的辯護有道理”作為辯題,請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做辨論。
第三步,展示“心靈導航”第一和第三節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要勇于承擔責任。
第四步:教師總結
以辯論的形式來解決如何面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負責,使本課的難點-做有責任感的人以感性的方式體現出來,并得到很好的解決。當然,在辯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給他們辯論的技巧,并給弱勢的一方及時的鼓勁,使辯論能夠有序并且激烈地進行下去。(時間安排25-35分鐘)
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學小結及作業的布置。由于本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展示學習的內容,所以課堂小結更須注重同學們討論及在辯論過程中的表現,特別是表揚一些表現突出者,同時鼓勵其他同學在今后的學習能更主動地參與。
而作業的布置則依照本節課的安排:1、請結合自己實際說說作為青少年學生的責任。2、對照自身的實際,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除此之外,準備下節課的討論內容,課本26頁實踐與評價題。
四、說說本課時的自我評價問題:
本節課以討論和辯論的形式展現,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而我把心靈導航的內容以課件展示出來,并結合在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討論和辯論的評價與指導之中,讓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也有理性的感受,教學效果不錯,學生也很滿意。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喚發生機和活力”。當然,也一定有許多不足,請在座的同行們給予批評和指正,讓我在今后的教學能夠做得更好。
附:課件中展示的《心靈導航》內容
一、 成長帶來責任
1、 做人就要負責任
2、 成長帶來責任
3、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二、 少年的責任
1、 對自己負責:努力學習,塑造自我
2、 對他人負責: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
3、 對集體負責:為集體增添榮譽和力量
4、 對社會負責:以良好行為創造美好的社會
三、 做有責任感的人
1、 樹立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2、 學會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
3、 養成先思考、后行動的習慣
4、 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