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通用2篇)
《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篇1
課題
《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教者
趙晶瑩
單 位
寧安市石巖鎮中學
我
們
的
法
定
義
務 活動一:分析討論 設置情景:小珊應該納稅嗎? 1 、仔細閱讀圖文材料或將其以小品方式表演出來。 2 、在思考、小組討論基礎上,在班上交流你的見解。 3 、教師小結 1 、幫助學生認識“每個人即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從而增強義務觀念。 2 、增強學生納稅意識使之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
我
們
的
道
德
義
務 活動二:自由論壇 設置情景:小龔的行為體現了什么美德? 1 、請一兩位學生將小龔的事跡改編成話劇表演經大家看,或畫成漫畫展示出來。 2 、每小組選一名班上交流看法和體會。 3 、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 情景三: 單 先生的行為為什么受到人們的稱贊? 1 、將單先生的事跡制成課件事用共他方式展示出來,以增強其感染辦和直觀性。 2 、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上進行交流。 注意: 1 、教師以平等主體的身份與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體會。 2 、不要將感受僅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 使學生懂得每個人不僅要履行法律義務,而且應履行道德義務,這是思想境界更高地義務。 • 幫助學生認識凡是自覺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的行為都會受到人們的贊揚。 • 學 習單 先生高尚品德、弘揚中民族傳統美德。 • 讓學生知道道德義務范圍的廣泛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小品表演法,課前調查法,設疑討論法
教學準備
教師:讓學生填好教師事先發下來調查表,讓學生總結自己升入中學以來履行過哪些道德義務,寫成書面材料,供班級展評,將自己了解的三類行為,即法律鼓勵做的行為,法律要求做的行為,法律禁止做的行為,寫成書面材料,為參加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創
設
情
境 作為公民的我們把你知道的應該履行的法律義務說一說。 幫助學生認識義務來自親情、道德、法律等各個方面法定義務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感
悟
升
華 針對公民的義務我們探討本節課,上完本節課,想說的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能不能再把你的感悟匯成一句話送給朋友。
教
師
總
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進一步明確公民的義務有哪些,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的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提高我們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篇2
課標要求:
“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部分|:“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含義和內容,懂得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義務的積極意義。
2、能力目標:
增強對公民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自覺履行義務,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義務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公民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
2、教學難點: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自覺履行公民的道德義務
學情分析:
1、針對的問題:
八年級學生對公民的義務了解不多,對履行義務的意義知之甚少,雖然平時許多行為都是履行義務的表現,但真正作為公民的義務觀念較淡薄,另外對公民道德義務的履行較易接受,而對法定義務會感覺比較遙遠,甚至會有“履行義務是大人的事,我年紀還小,履行義務與我無關”的想法等等。
2、學生的需要:
現在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家庭、社會中得到的較多,而付出的較少,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不強,所以讓學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義務、哪些道德義務,樹立義務觀念非常必要。
教學方法:情感激勵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辯論等。
教學過程設置: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權利,也有他應盡的義務。如果每個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權利,而且知道自己的義務,這將有利于全人類的幸福。”法律的“大廈”是由權利、義務共同構筑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履行義務是享受權利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忠實地履行義務。
二、講授新課:
1、我們的義務
教師講述: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
活動一“說一說 填一填”:
教學情景(見教材p14頁材料——小明的一天)
活動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充分利用教材,并關注生活,聯系生活實際。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及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或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公民必須履行的職責,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義務可能帶來的哪些后果。)
教師總結:
付出的根據 付出的好處 不這樣做的后果
a 家庭親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譴責
b 對人承諾 贏得別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別人的信任
c (班級紀律) 潔凈的學習環境 受到班級輿論譴責
d (游園守則) 欣賞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
活動二:“到底該不該納稅?”辯論會(見教材p15頁材料)
活動設計: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進行辯論,作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該不該納稅?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我么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依法納稅是我們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
在激烈的辯論中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讓他們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膽小的性格弱點。)
教師導出: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擁有的權利,有的以自己履行義務而獲得。例如,公民履行納稅義務,享有國家把稅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例如,父母履行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才能享有受撫養教育的權利。這種情形要求我們成年后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議一議:
※“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為什么?
( 不正確。因為,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也是愛國的重要體現,是我們的天職。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要以履行法定義務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
(2)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
(3)什么是公民的義務、什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公民的義務——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我們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詳見教材p16頁答案)
2、我們的道德義務
(1)什么是道德義務
活動三“議一議 說一說”:(詳見教材p16、 p17頁材料)如何評價小龔和單先生的行為?
活動設計:師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的不同,進一步感受道德義務是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愿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懂得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的密切聯系,從而自覺履行義務,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設計目的:通過大家的爭辯,明晰敬老養老、拾金不昧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責無旁貸的責任,社會公民自覺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義務,既有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還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2)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
道德義務的范圍十分廣泛,履行道德義務,每個公民責無旁貸。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集中概括為二十個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一基本道德規范的形成,是我們黨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的最新認識成果,標志著我國公民的道德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三、課堂小結
公民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同時,我們還要自覺自愿地履行道德義務。“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