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精選3篇)
七年級科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篇1
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設計意圖]:
本節突出科學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讀圖分析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體現個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學習的個體化。整個教學過程理論聯系實際,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技能目標
情感目標
①能敘述重力的意義,確認重力的方向,確認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②會用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式g=mg計算物體受到的重力,能敘述式中g的意義,說出g的數值。
③知道重力的測量方法,會用彈簧秤測物體受到的重力。
①能根據給定的信息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②會使用彈簧秤測量重力的大小,學會正確的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
③能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合理的可操作的實驗方案.
④在給定器材的條件下,能夠通過探究,得到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①學會合作與交流;
②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③體驗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方法與過程]
通過生活經驗和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認識科學實驗的方法。嘗試用親身的體驗來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課問題的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課前準備]
演示實驗:掛有鉤碼的鐵架臺2個、重垂線
學生實驗:彈簧秤、鉤碼(每兩人一份)
[教學手段]
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參與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思路]
1、展示瀑布、和泉水兩個畫面,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最有代表性的問題,引出主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說明地面附近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進而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過展示水由高處向下落,一串鑰匙在手中靜止釋放落地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讓學生對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方向進行判斷,引起學生思想的矛盾,再演示兩個鐵架臺分別放在水平面上和傾斜放置時懸線平行,引導學生得出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并介紹重垂線的作用。
3、通過學生活動,提出重力與質量有什么關系,學生猜測、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提供的器材,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分析實驗數據,并從實驗數據中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教 學 流 程 設 置
評 析
步驟一:創設情景—提問設疑
1、媒體展示:小龍湫瀑布、泉水畫面
學生觀察,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從高處向低處流?瀑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沖擊力?是什么力量將水從高處拉下來?…
師:從提問中發現,同學們都關注著水下落這一現象,生活中與之相似的下落現象還有嗎?
生舉例:蘋果下落,鉛筆會下落等等
師:由此可見,物體下落的現象相當普遍,值得我們去研究,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發展觀察現象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增進對提出問題意義的理解”(引自《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分目標)。
本步驟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畫面,尋常的情景入手,由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2、師: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是怎么解釋的?
生答: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
問:是不是只有水、蘋果、粉筆才受到地球的吸引,你呢?桌子?椅子?書本呢?空氣呢?(都有)
重力: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讓學生在觀察生活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學習。
步驟二:自主學習—實驗探究
1、演示:水下落、鑰匙下落
學生觀察,思考,可以得出:重力是向下的。
2、媒體展示:
學生觀察,找出兩種向下的區別,思考,但不能肯定重力的方向。
3、演示:兩個鉤碼分別用細線掛在兩個鐵架臺上,傾斜其一個鐵架臺
學生觀察,發現兩線始終是平行的,始終與水平面垂直,處于豎直狀態。說明重力的方向始終是豎直狀態。
再來判斷斜面上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水平面的。
歸納:我們稱與水平垂直的這個方向為豎直方向
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利用演示實驗達到直觀教學的作用,學科整合,指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通過層層遞進,區分“豎直向下”與“垂直向下”的不同,從而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4、媒體展示,同時出示:重垂線
問:在哪里看過?有什么作用?它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學生積極回答:重垂線可以檢驗墻體是否豎直,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5、活動:用手掂一掂書本和筆,誰重? (書本重)
師問:你們掂的是物體的質量還是重力?
學生不能肯定,有講質量,有講重力。
師問:重力與質量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你能設計實驗來證明你的猜想嗎?
學生一致認為有關系,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學生設計實驗:用天平測出不同物體的質量,用彈簧秤測出相應物體的重力,比較大小關系。
教師給予評介
師:現提供給你們彈簧秤和鉤碼,每個鉤碼的質量是50克,我們可以改變鉤碼的個數來改變質量,用彈簧秤測出相應的重力,分析數據,試著去發現規律。
媒體展示出探究要求
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實驗,進行討論,完成實驗單,準備匯報。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有關現象,從而了解科學在現代生活和技術中的應用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引自《課程標準》)。
本步驟中,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體現sts教育理念。
“‘突出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應當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引自《課程標準》)
本步驟從學生活動出發,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創新。
步驟三:合作交流——歸納總結
學生匯報,總結歸納
物體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1、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2、重力/質量=9.8牛/千克
師: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代表9.8牛/千克,有關系式:g/m=g。
問:還有其它的形式來表達重力g與質量m的關系?學生想到:g=mg
問:g=9.8牛/千克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急速回答:1千克=9.8牛
追問:1千克指物體的什么?9.8牛指物體的什么?兩者相等嗎?
學生馬上清楚,自己將質量與重力等同了。
g=9.8牛/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牛。
合作中交流,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進行科學解釋。設計完全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步驟四:應用拓展
1、你知道自己的重力有多大嗎?
學生根據公式進行計算,回答。
補充:在粗略計算時g可以取10牛/千克。
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科學是認識自然最有效的途徑。
2、媒體展示:一則宇航員的日記
空間站上的一切都像是飄在空中一樣,只要閉著嘴就能很麻利地刷好牙,只要一張嘴,輕輕一吹氣,就會看到無數的泡沫從你的嘴里飄出來。人在這里可以像魚兒在水中覓食一樣吃花生米,因為花生米是飄在空中的,你只要一張嘴,一吸氣,這些花生米就會自動“流”進嘴里了;至于喝的水嘛,科學家們成功地將空間站上的尿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飲用水。
睡覺的時候你要是不想麻煩的話,那么站著,倒著,橫豎都可以睡,不過,大部分宇航員還是用一根細繩子把自己固定在墻上,以找到地球上床的感覺。
3、展開想象的翅膀:假如 一切物體所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
學生閱讀,然后自己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重力消失,會出現的事情,并說出,一起分享樂趣。
師總結:一切物體受到的重力都消失的話,世界一片混亂,人類的生存也成問題,可見重力對人類有多么重要。
3、鞏固練習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把情感推向高潮。開辟 "想象空間",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延伸科學知識,讓學生運用已有信息釋疑、解疑,提高搜索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自覺地在信息海洋中學習研究的習慣,從而激活創新思維,進一步培養探索新知的興趣。
教后反思:
一、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設計,體現在:
1、讓學生從熟悉的瀑布圖入手,抓住主要信息能提出問題。
2、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讓學生先猜測、然后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在討論、交流中得出結論。
二、創設情景,結合探究培養學生多種能力,體現在: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看圖提問的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從掛在鐵架臺上的鉤碼無論怎么傾斜細線都處于豎直方向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系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三、本案例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1、 科學教學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圖片作為問題的來源或知識的鋪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容量大的圖片可以節省時間,效果顯著。
2、 科學教學中需要結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現,學生興趣立即被激發。
3、 科學教學中學生經常通過探究進行學習,在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探究時,教師務必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方法、過程等,而這些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使學生在討論之后一目了然。
4、 科學教學是不能脫離實際生產或生活的,重垂線的作用用圖片一展示,學生很快聯系到建筑業。
5、 科學教學中需要許多的練習進行檢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時反饋,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運用新知識,節省課堂和課外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七年級科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篇2
教學設計說明
重力是在學過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它是后面學習力的平衡、壓力和浮力等知識的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分析、實驗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重力是最常見的一種力,是力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重力三要素的正確理解是學習的關鍵。其中,重力的方向是一個難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本設計成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互動中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學習,即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綜合能力。
在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便于學生實驗、討論;學生自由組合,互助合作;開展課外小制作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的
1.感受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者,探索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同時,在活動中清楚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重心。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實踐能力;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悅。3.通過語言表達實驗現象,解釋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真理的愿望。
教學教具
1.質量為100g的鉤碼、量程為3n的彈簧測力計、乒乓球、t形支架、細棉線、三角板等。2.多媒體及相關課件。
教學流程理念
通過感受性實驗引入新課—實驗探索—討論交流—開拓創新—課外延伸。
教學過程:
一、通過感受性實驗引入新課
讓學生親身體驗乒乓球離開手在桌面上滾動直至落地。然后聯系生活:熟了的蘋果落向地面,拋出去的物體總是落回地面上,水往低處流等。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地面附近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投影: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號:g;重力是最常見的一種力。
思考:重力的單位、施力物體是什么?[重力的單位是牛(n),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體與地球間的相互作用力。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那么,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是怎樣的呢(提出問題)?
二、 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探究實驗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器材:質量為50g的鉤碼、量程為3n的彈簧測力計。
步驟:用彈簧測力計先后量出3個鉤碼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質量(kg) 重力(n) 重力跟質量的比值(n/kg)
0.50
0.10
0.15
討論:重量跟質量的關系。
師:請做完實驗的小組匯報結果。
師: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有什么關系?
生: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比值為定值:約為9.8n/kg;
師:9.8n/kg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生: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投影:1. 物體受到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2. 重力/質量=9.8n/kg,即g/m=g或g=mg。g:重力,單位是牛(n);m:質量,單位是千克(kg);g表示9.8n/kg,在計算中,常取g=10n/kg。
師:你能得出自己受到的重力嗎?(留給學生思考空間,強調規范性,作出評價。)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探究實驗)
器材:線、鉤碼、t字架、三角尺等;
步驟:1.用線掛住鉤碼,并把線掛在倒t字架的釘子上。2.用三角板找出跟水平方向的夾角。教師先解釋什么是豎直方向—用線把物體(鉤碼)懸掛起來,靜止時線的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
師:豎直方向跟水平的夾角是多大?(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投影: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聯系實際:這一知識有什么應用?(學生討論。)
生:重垂線—檢查物體(墻)是否跟水平面垂直。
練習:標出物體分別在水平和斜面上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練習并討論。(有的學生把物體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方向畫錯—與斜面垂直。)
四、通過實驗,找出物體的重心
師: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投影: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那么,怎樣找出物體的重心呢?(學生討論,動手實驗。)
材料:直尺、質量均勻、形狀不規則的物體。
步驟:1.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2.形狀不規則的物體。
學生用懸掛法或平衡法找出物體的重心。
五、 聯系生活,鞏固知識,開拓思維
師: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
生:(討論后)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三角板等。
師:人的重心會變嗎?
生:(討論后)人的重心是會變的,如體型改變、姿態改變時;
師:阿根廷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邊,看起來是頭朝下的,他們為什么不會掉下去。
生:他們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大致指出向地心),所以不會掉下去。(視頻展示宇航員的生活。)
師:宇航員生活在失重狀態—好像不受重力一樣。
問:假如失去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學生討論)
生1:我們可以在天花板上睡覺。
生2:我們要用水槍來喝水。
生3:我們的食物要做成牙膏狀。
生4:我們可以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
六、 課后延伸
小制作(簡單水平儀)或小論文(題目:在失去重力的世界里)。
七年級科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篇3
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教學設計說明
重力是在學過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它是后面學習力的平衡、壓力和浮力等知識的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分析、實驗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重力是最常見的一種力,是力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重力三要素的正確理解是學習的關鍵。其中,重力的方向是一個難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本設計成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互動中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學習,即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綜合能力。
在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便于學生實驗、討論;學生自由組合,互助合作;開展課外小制作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的
1.感受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者,探索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同時,在活動中清楚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重心。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實踐能力;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悅。3.通過語言表達實驗現象,解釋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真理的愿望。
教學教具
1.質量為100g的鉤碼、量程為3n的彈簧測力計、乒乓球、t形支架、細棉線、三角板等。2.多媒體及相關課件。
教學流程理念
通過感受性實驗引入新課—實驗探索—討論交流—開拓創新—課外延伸。
教學過程:
一、通過感受性實驗引入新課
讓學生親身體驗乒乓球離開手在桌面上滾動直至落地。然后聯系生活:熟了的蘋果落向地面,拋出去的物體總是落回地面上,水往低處流等。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地面附近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投影: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號:g;重力是最常見的一種力。
思考:重力的單位、施力物體是什么?[重力的單位是牛(n),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體與地球間的相互作用力。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那么,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是怎樣的呢(提出問題)?
二、 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探究實驗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器材:質量為50g的鉤碼、量程為3n的彈簧測力計。
步驟:用彈簧測力計先后量出3個鉤碼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
質量(kg) 重力(n) 重力跟質量的比值(n/kg)
0.50
0.10
0.15
討論:重量跟質量的關系。
師:請做完實驗的小組匯報結果。
師: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有什么關系?
生: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成正比,比值為定值:約為9.8n/kg;
師:9.8n/kg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生: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投影:1. 物體受到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2. 重力/質量=9.8n/kg,即g/m=g或g=mg。g:重力,單位是牛(n);m:質量,單位是千克(kg);g表示9.8n/kg,在計算中,常取g=10n/kg。
師:你能得出自己受到的重力嗎?(留給學生思考空間,強調規范性,作出評價。)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探究實驗)
器材:線、鉤碼、t字架、三角尺等;
步驟:1.用線掛住鉤碼,并把線掛在倒t字架的釘子上。2.用三角板找出跟水平方向的夾角。教師先解釋什么是豎直方向—用線把物體(鉤碼)懸掛起來,靜止時線的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
師:豎直方向跟水平的夾角是多大?(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投影: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聯系實際:這一知識有什么應用?(學生討論。)
生:重垂線—檢查物體(墻)是否跟水平面垂直。
練習:標出物體分別在水平和斜面上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練習并討論。(有的學生把物體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方向畫錯—與斜面垂直。)
四、通過實驗,找出物體的重心
師: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投影: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那么,怎樣找出物體的重心呢?(學生討論,動手實驗。)
材料:直尺、質量均勻、形狀不規則的物體。
步驟:1.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2.形狀不規則的物體。
學生用懸掛法或平衡法找出物體的重心。
五、 聯系生活,鞏固知識,開拓思維
師: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
生:(討論后)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如三角板等。
師:人的重心會變嗎?
生:(討論后)人的重心是會變的,如體型改變、姿態改變時;
師:阿根廷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邊,看起來是頭朝下的,他們為什么不會掉下去。
生:他們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大致指出向地心),所以不會掉下去。(視頻展示宇航員的生活。)
師:宇航員生活在失重狀態—好像不受重力一樣。
問:假如失去重力,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學生討論)
生1:我們可以在天花板上睡覺。 生2:我們要用水槍來喝水。
生3:我們的食物要做成牙膏狀。 生4:我們可以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
六、 課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