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上:08課 絢麗的陽光
一、教材分析 《絢麗的陽光》
本課《絢麗的陽光》是“欣賞·評述”的類型課,作為本套教材中學階段三個獨立的欣賞課教學單元之一,本課《絢麗的陽光》試圖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強化一種最為實用與常見的欣賞方法——比較的欣賞方法,幫助學生在對比或類比中獲得對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藝術感知與內心體驗,從而提高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個藝術流派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應該注意關注哪些相關的角度與層面,從而了解一些現代美術史學的研究角度與方法。通過對繪畫表現形式從不同角度的比較和經典作品從不同層面的分析,強化學生養成一種“比較欣賞”的良好習慣。
教材主體內容定位在印象派是東西方藝術平衡及與相關課目知識整合的選擇。教材介紹了19世紀末印象畫派的藝術特點、代表畫家以及印象派繪畫與科學成就的聯系。
本課首先明確了印象派繪畫在西方繪畫藝術發展歷程中的意義和地位。幫助學生進入印象派繪畫與古典繪畫色彩特點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其為何“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表現能力”。在討論活動中,教師可以分別從色彩傾向、對光色構成的理解和表現以及筆觸的運用和表現特點等方面積極引導并提出相應的思考題,為學習討論提供基本路徑,促進學生之間更有效地展開學習討論,也為教學的深入進行做好必要的鋪墊。
接下來教材重點幫助教學從色調傾向、對光色的理解和表現以及筆觸的運用和表現特點幾個方面對《日出·印象》進行重點分析,然后通過展現同時代其他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引導學生歸納出印象派繪畫在題材、筆觸和光色氣氛表現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印象派繪畫的風格特點。
教材介紹印象畫派部分畫家和他們的作品,不但幫助學生從不同題材的繪畫作品中歸納印象派繪畫共同的藝術特點,也為學生搜集資料和短文寫作的教學活動提供了線索。
“活動一”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強化一種比較的欣賞方法,幫助學生在對比與類比中獲得對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藝術感知與內心體驗。
“活動二”設置更加側重學生對藝術流派的相關了解與探索,通過一篇欣賞短文的寫作練習,促進學生從更多角度與層面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及藝術流派的看法。
“教學提示”對印象派繪畫的基本特點進行了概括:科學成果對藝術風格形成與變化的影響、藝術家對色彩的認識過程以及自然科學法則和他們藝術觀點的結合運用。
“教學評價”的建立以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為基準,分別從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習得水平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資料庫”選用了莫奈在不同時間光色變化中對盧昂大教堂的寫生,以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組寫生作品的類比,再現了印象派畫家對自然光色探索表現的過程。
“學習大空間”選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修拉和西涅克的點彩畫,提示了印象派繪畫對其后藝術的影響。突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了解一個藝術流派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應該注意關注哪些相關的角度與層面的編寫意圖。
二、教學目標
*了解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特點,提高運用比較欣賞方法欣賞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培養對美術作品進行綜合審美評述的能力。
*增進對人類藝術活動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內在聯系的體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