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上:02課 蒼松翠柏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選用有關松樹的詩詞、散文中的描寫和比喻,引入對潘天壽作品《松石圖》的欣賞。以提問的方式,組織學生針對松樹的造型特點以及畫面意境進行簡單的描述,歸納這些感受,從立意、筆墨表現和構圖等方面分析作品。對《松石圖》進行分析時,注意將柏樹和松樹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強化對畫面特定造型及意境的認識、理解和感受。
演示用筆用墨的基本技法,講解不同筆法和線的表現,展現中鋒、側鋒、逆筆、順筆和頓挫等用筆方法;諸如遒勁、婉轉、流暢等線條表現的效果;以及濃、淡、干、濕,酣暢凝重、淡雅飄逸的墨色,幫助學生分析作品中筆墨的表現。
“隨類賦彩”是中國畫設色的基本原則。它既包括了根據客觀物象的類型設色,也包括了根據作者主觀表現的類型設色。形式上有“淺絳”和“青綠”等畫法。這一過程的重點是感受作品表現的情感,體會作品中不同題材蘊涵的寓意,了解中國畫的表現方法。
通過對上述作品的分析比較,結合樹的生長規律,歸納出樹的幾個基本部分,引出傳統繪畫表現程式的話題。分析畫家梅清的作品,用線描方法模仿樹的不同畫法。從樹的造型特征、中國畫用線的表現特點和墨色變化等方面思考傳統繪畫表現程式的意義,并發表感想。教師對傳統繪畫表現程式有關問題作出解答,總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就此結束這一課時的教學。
第二課時的學習任務是學習畫樹的表現技法,教師通過演示講解具體的畫法。畫樹先畫樹干,要求表現樹木姿態的主要傾向;再向前后左右出枝,注意枝干發端的相互遮擋。根據樹種的不同,前人總結了樹葉不同種類的畫法,技法上又有點葉和勾葉之分。點葉需注意疏密關系、虛實對比和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不可平均對待。教材在資料庫中列舉了部分方法,供學生參考。
運用多媒體課件或掛圖講解樹的組合。列舉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別、主次之分,互相顧盼、自然穿插。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形式表現的一般規律。作業中可安排畫一些小的構圖,對照理解這些要求。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后,開始運用所學技法進行創作。可以讓個別學生從情感表現和技法運用等方面談一談自己的創作構思,在交流中互相啟發,畫出簡略的創作草圖。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用肯定的筆法畫出生動的造型。水墨的運用可以模仿教材中列舉的作品,但不要生搬硬套。參照資料庫中山石的畫法配以環境。始終強調畫面的整體,處理好主體和其他部分的關系。
教學評價圍繞學生的創作活動展開。在學習中初步掌握了哪種畫樹的方法?對傳統繪畫的認識和體會,能否生動地表現?作品是否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以相應的用筆用墨方法,表現出不同的樹的品格。
四、教學選擇
與傳統教學選用的生宣比較,毛邊紙是基礎寫意國畫教學中一種值得積極嘗試的材料。毛邊紙的材料特性大體處于生宣與熟宣之間,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易于初學者把握水墨的滲透效果。而且,價格也比生宣便宜不少,適應更多地區學生嘗試練習的需要。
如果教師在國畫課堂教學中直接示范,可以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作畫步驟與表現要領。但應避免陷入表現的誤區,須知加大難度的示范反而可能難以對學生形成有意義的指導,甚至使部分學生因此產生學習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