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1課 走出神殿
活動一的教學從簡短的講述開始,針對人類文化史中宗教崇拜的產生和演化,圍繞人與神的主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注意促使學生在知識運用上發揮能力。如:舊石器時代的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反映的原始社會祭祀活動;埃及金字塔和司芬克斯反映當時的人對靈魂永存的希望和理解;中世紀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以及有關偶像崇拜的現象等等。穿插《猶大之吻》中的故事,把話題轉向繪畫作品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上,通過這幅中世紀藝術與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之間的重要的作品將兩個時代進行銜接,引出文藝復興美術所反映的人文主義思想特征。
進入主要內容,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的作品《椅中圣母》。與中世紀的圣母形象進行比較,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體會拉斐爾筆下的圣母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以及人文主義理想的完美體現。設置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從動態和神情,線條與構圖,色彩與質感幾個方面分析這幅作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從畫幅圓形外框、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褶等找出長短不等的曲線,理解這些曲線在構成畫面中的作用,感受整個畫面和諧和人物形象的完美。歸納色彩的配置,在基督教教義中,紅色是象征天主的圣愛,藍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圣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艷麗、華貴的色彩。整個分析過程緊扣主題,步步深入,體會畫家賦予神話人物的人間情感。比較拜占庭壁畫《彎曲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人物肅穆的神情,發現不同時期美術對神的不同態度,圍繞人的情感這一主題,組織學生交談自己的感受,逐步理解造型表現中的藝術手法。
總結教學過程中的要點,從題材、人物刻畫和表現主題等方面給予提示,幫助學生歸納主要內容和分析方法。
活動二的教學以學生閱讀為主,結合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特征,思考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以人為本,頌揚現世生活;崇尚理性,提倡科學,探索自然的奧秘;崇尚古典知識與學術等特點。通過問題的引導,對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藝術創作直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美學理想和思想情感及對自然現象、藝術表現技法的研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不同線索,在教師的指導下更深入地分析作品,掌握一般的欣賞方法,提供搜集有關資料的途徑,為論文寫作做好準備。
活動三以波提切利的寓意畫《春》為參照,圍繞美術欣賞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展開教學。教學中注意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從不同方面整體、細膩地觀察和感受作品,運用有關背景資料分析作品,從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強調教材中提示的幾個方面:
1.陳述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加以陳述。概括為視覺感受和心理感覺:如明快、沉悶;艷麗、朦朧;平靜、動蕩;輕柔、強烈等,和愉快、悲傷、崇高、莊重、幽默、瘋狂、神秘等。
2.探討作品的造型關系,包括形與形之間的關系、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構圖等藝術表現手法。形與形之間的關系指人物、環境、物品之間的關系等;研究色調的處理一般方法,主要指色彩的主要傾向以及對比方法等;分析畫面空間的營造,如構圖、前后主次以及虛實關系等;探究藝術表現手法:如點、線、面、體積與空間,光色、材質,節奏、對比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