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1課 走出神殿
3.結合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推測作品的含義,闡述作品中所表現的審美理想:主要從題材、內容,形式、風格入手。
4.對作品進行比較和評價,評價時充分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協調和統一。以喜歡或不喜歡,為什么等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通過了解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考作者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
通過討論和交流,幫助學生理順思路。提供相關素材或查閱資料的途徑,提示注意事項。分析學生作業,對小論文的寫作進行必要的輔導。
四、教學選擇
活動二、三都可以考慮設置為課外活動,以閱讀為主,結合資料查閱、編撰圖文集或演示課件等小組活動,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了解文藝復興美術。這類活動的輔導著眼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出若干題目,利用校園網或其他途徑提供資料來源渠道,提示學習方法,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課內的教學應該是具有指導性的,抽取主要的教學內容,學習欣賞方法,歸納學生的分析結果,組織安排學習活動,展示和評價學習成果等。
五、初中美術教案9年級下:01課 走出神殿 教學建議
本課教學以一個時代為線索,揭示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人與神的主題切入,分析藝術主題、藝術表現的差別;以表現形式特點入手,比較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了解美術發展的概況,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是聯系生活實際,強調人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緊扣人與神的區別,提示學生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來比照作品人物表達的神情,把對人物情感的揭示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可以考慮運用類似母愛、平民的女兒、人生的意義、英雄、美好生活等話題對應作品,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充分運用生活經驗,細膩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理想。
在教學活動中重視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的講解與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成為一個整體。
[教案]李志遠老師的教案
課目 第1課走出神殿 年級 9年級下冊
執教 李志遠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第一課時)
一、交流:
有關人與神的話題
人類從一萬多年以前就開始有了繪畫,今天我們還可以從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看到奔跑的野馬、受傷的野牛和有趣的人形與手印。盡管我們還不能確定這些圖畫的真實用意,卻可以感受到它們反映出的人與自然的種種關系。在生產力極其落后的情況下,人與自然處于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議論,運用歷史知識得出: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極為有限的知識使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感到無能為力,對它產生了敬畏感和神秘感,于是產生了宗教(約舊石器時代的中期或晚期)。
《手持角杯的裸女》也是舊石器時代的雕塑,距今有250xx年的歷史,有學者認為這是一位正在主持祭祀的女巫,你們的看法呢?為什么?
(提示:對生命的崇尚、綿延后代等等)
《司芬克斯》是大家很熟悉的雕像,埃及的法老們為了死后能夠升入天堂,繼續統治者的生活,花費許多人力物力來建造它們。和前人一樣,人們崇拜被自己神化了的自然一
在歐洲的中世紀,教會勢力一統天下,繪畫與雕刻藝術大都以《圣經》故事為題材并服務于宗教主題,成為教化民眾的工具。教會對于神的描繪有著嚴格的規定,人物形象作為崇拜偶像呆板而公式化,《彎曲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