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布拼貼校服
一、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為校園添色彩》“綜合•探索”中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教材以校服為線索,構建活動內容:
1.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畫一幅校服設計圖,寫出設計思路,還可以用你生活中的綜合材料試著做一件模擬校服。新課程提出,要結合地方特色開發利用鄉土教材補充美術教學。本節活動課充分突出了這一點,要求利用綜合材料拼貼校服,增強了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
2.利用自己設計(拼貼)的校服開一個校服發布會。這一內容要求學生制作認真、干凈,大膽創新、別出心裁,為后面發布會有好的成果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的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學生對特殊材料十分感興趣,好奇心強,并且喜歡自己創作。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與實踐的良好學風,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評價的互動氣氛較濃。
碎布拼貼是基本的塊面造型,這能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能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設計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提倡環保,開發智能,培養學生創造力,力求美術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及融合,加強平面造型視覺形象創造的訓練,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與學的關系,體現個人與集體,人與人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在愉快教育,創造教育,合作教育的理論研究中嘗試對人才培養的探討,挖掘利用本地鄉土教材,推進素質教育,教出地方特色。
裁剪和柳編是本地的一項新興產業。丟棄的碎布,人們一般對它非常冷漠,自然也就忽視了它的價值。但碎布本身所具有的質感肌理、花紋、布料顏色,可以在美術教學中很好地利用。經過一番研究與實踐,終使情感、生活、藝術語言融合在一起,凝聚成新穎的藝術作品──碎布拼貼校服。其特點取材方便,造型有趣,裝飾性強,易學易教,很適合城鄉中學的美術教學。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對碎布拼貼的具體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能力,養成動手習慣。
2.通過動手設計、制作,使學生能靈活應用自己學過的綜合知識,引導學生大膽創新,培養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服裝設計思路并畫出服裝設計圖。
教學難點:利用綜合材料拼貼制作校服。
五、教學準備
1.服裝教學掛圖及服裝發布會影像資料。(如下圖)
2.碎布、乳膠、剪
刀、人物頭像、鉛筆、顏料或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激發審美興趣,導入主題
師:拿出各式各樣的碎布料,讓學生想一想,它們能做什么?
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能拼貼校服,有的學生說可縫合布娃娃,有的學生說能制做工藝包……。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正確,每個同學家中都有這種碎布料,許多人把它扔棄。如果我們將這些碎布料利用起來,經過加工,同樣可以成為藝術品。
[設計意圖:以碎布為例,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變廢為美”,注意去創造美,導入活動主題。]
(二)工具材料認識
教學的材料主要是碎布,其次搜集一些人物頭像,彩色全身像或自己的生活照。拼貼畫所用的襯版可用紙版或木版。底版上可裝裱一層與拼貼畫不同顏色的紙或布料,以便襯托拼貼校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