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新教材第7冊美術教案部分
3.折紙、剪紙可以自己設計花樣。
教學重點:不同的折疊方法和染制方法。
教學難點:多色染制與空白處理。
教學準備:扎染的連衣裙、圍巾、生宣紙、彩色墨水、各種染紙作品、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穩定秩序,安排好學習用具。
二、引題激情:(3分鐘)
(上課時教師身穿黃色扎染的衣服)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今天穿了什么樣的衣服,(讓學生觀看裙子上的圖案)這種圖案是用扎染的方法做出來的,就是把布上需要有圖案的這一部分用繩子扎起來放在顏色里一染就形成了這樣的圖案。
你們還熟悉哪些扎染產品?
生:衣服、圍巾等。(教師拿出扎染圍巾讓學生看)
師:扎染的運用很廣泛,除了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還有背包、領帶、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
(從身邊生活用品入手,引出新課,既接近兒童生活,又親切自然,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師:扎染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手工印染工藝。最初人們不小心將紙的一部分弄上了顏色,開始很懊惱,后來發現被染的紙很好看,便開始了多種多樣的染紙方法的試驗,在試驗中,人們發明了扎染。
今天我們學習一種和扎染很相像的圖案表現--美麗的染紙。
三、講授新知:(10分鐘)
板書:美麗的染紙
師:(打開范作品讓大家看),這些染紙圖案紋樣復雜、色彩亮麗、圖案優美,但制作起來非常簡單,只要大家掌握好它的特點,就很容易染出來。
老師出示幾十幅風格各異,色彩絢麗的染紙作品,給學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和美的享受,極大地調動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1.觀察認識:
教師:拿出一張事先折好的米字格紙,打開來,讓學生觀察是什么形狀,再演示米字格折法(二次對折、三次折、對角折),出示折紙方法示意圖。
師:為了染出的圖形均勻,用一只大鐵夾夾緊,再用手擠,捏擠的作用是節省顏料,并能染得透。老師把三角形的每個角分別浸入顏色之中,這叫浸染法。用毛筆點上去,叫做點染法。在染過色的地方蘸上水或酒精,并立即用抹布或吸水紙吸去多余的顏色,叫沖染法。還有一種和它相反的方法,即在淡色的地方再染上顏色,叫濃破淡法。每張紙注意留出部分細小的地方不染色,形成空白,畫面就更好看。
(在演示中,突出折疊方法和幾種染制方法這一重點,在后面的練習中將突破"留白"這一難點)
2.嘗試理解:
師:請同學拿出一張紙,剛才老師是怎樣折米字格的?
生:二次對折,三次折、對角折。
師:對。現在我們折的這種米字格是染紙中最常見的一種折疊方式,另外還有田字格、輻射法、折扇法、任意法及揉紙法、卷云法等,大家還可以動腦筋想出其他的折法。(投影儀演示折紙的幾種方法)
在學生折紙的過程中,發揮其創造力,進一步調動學生求異創新的主動性。
在學習染紙之前,教師帶領學生回憶其過程和染法,同時板書:折、夾、擠、染、展開。染法:沖染、浸染、濃破淡。
在學生折紙時,提醒學生注意夾子的角度、位置、面積的大小、色調的深淺及留出空白的地方。同時播放音樂《春江花月夜》。此曲典雅大方,有一種古典美,聽來給人一種協調和諧的感覺。
3.自我評價:(2分鐘)
師:展示優秀作業12幅。剛才同學們染的第一張作業很不錯,就像江南一帶的藍印花布一樣漂亮。我們應該在染的過程中膽大心細,總結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