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藝術節教案
學習領域:設計.應用
課時:1—2課時
課前準備:
l 教師準備教具:各種體現道具、服裝特點的文藝活動的圖片、影視資料、實物;可制作道具、服裝的材料,如泡沫塑料、卡紙、彩色紙、布料等。
l 學生準備學具:自己尋找的各種體現道具、服裝特點的文藝活動的圖片、影視資料、實物;制作道具、服裝用的繪畫材料,如水粉顏料、鉛筆、畫筆、尺規、膠水、剪刀、刻刀及泡沫塑料、卡紙、彩色紙、布料等。
課堂學習:
1、 引導階段:
l 結合欣賞各種體現道具、服裝特點的文藝活動的圖片、影視資料、實物等,認識道具、服裝的特點和作用。
【道具】 電影造型藝術中的一個專業部門。與電影場景和劇情展現、人物塑造相關聯的一切物(包括動物)的總稱。在故事片廠設有專門管理道具的業務部門,建有儲存各種各類道具的道具庫,并設有道具管理的專業人員。按體積分,有大道具、小道具;按功能分,有陳設道具、戲用道具、效果道具、市招道具、動物道具與貫穿道具等類。道具作用多樣,如體現環境氣氛,呈現地區和時代特色,渲染生活氣息,串聯情節,作為演員的動作支點展現人物個性、情感和命運等等。由于電影藝術的真實性和運動性,電影道具與假定性較強的戲劇道具有重要區別。銀幕造型的真實性要求道具(包括復制品)形體逼真,其色澤與質感要具有準確或鮮明的年代感、歷史感,其外觀有自然的和生活的痕跡感,甚至要故意將道具作破作舊,使其能夠取得最大限度的逼真感。
l 分小組設計道具、服裝。
面具設計與制作:面具是我們在文娛表演或化裝會上,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變為特定形象的用具。
面具藝術是流行世界各國的一種藝術,特別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中國的面具由來已久,古代祭祀神靈的儺舞假面,有些戲曲表演也戴假面,甚至古代武士也有戴上面具,以威懾敵人的,后來這些原本的功能逐漸消失,演化為兒童玩具。
我國傳統的面具藝術樣式較為豐富,著名的有儺舞面目、灶火面具、藏戲面具等。
2、 發展階段
l 結合學生的設計,引導學生認識特定內容對道具、服裝的要求和影響,學習運用歸納、對比夸張等修改設計。
l 講解制作道具、服裝的相關技法,分工制作零部件,合成。
3、 收拾與整理
l 教師從設計特點、制作特點等不同的方面,分別點評部分同學作業。
l 修改、加工、完成。
課后拓展:可以將使用完的道具、服裝進行再加工后制作成裝飾品美化環境。
活動四 表演
教學目標:
1、 通過表演活動體會美術在活動中的特點和作用。
2、 感受美術創作設計在環境與表演活動中的藝術美感。
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時:1課時 (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