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活動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精選2篇)
七年級活動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篇1
七年級 第一單元 活動一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1
活動一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1
教學設計(一)
設計思路
本單元內容屬于“欣賞·評述”領域,選擇了古今中外不同種類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營造氛圍,通過提問、比較、分析、討論等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步入欣賞的情境,通過欣賞過程的不斷遞進,學到欣賞的方法,并深刻認識“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這一主題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 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 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2.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勞動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導入片頭并配音樂
出示課題
出示油畫作品《鋼水 汗水》(廣廷渤)與現實照片進行比較
出示油畫作品《在激流中前進》
現代 杜鍵
出示油畫作品《糧食》前蘇聯
雅布隆斯卡婭
出示油畫作品《伏爾加河纖夫》俄羅斯 列賓
出示版畫作品《初踏黃金路》李煥民
出示中國畫《清明上河圖》宋代
張擇端
出示中國畫《搗練圖》唐代 張萱
出示油畫作品《拾穗》法國 米勒
出示《弋射收獲圖》東漢畫像磚
出示六幅作品
出示問題
播放的這些圖片都反映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勞動
為什么歷代藝術家都選擇“勞動”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勞動?
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人類在勞動中產生了各種需求,勞動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則是人類對生活的模擬與表現。從古至今,大量的藝術作品都以勞動為題材,反映了藝術家對勞動的體驗與感受,記錄了勞動者的艱辛、歡樂和堅強。勞動是畫家筆下的生命贊歌,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藝術作品中的勞動與現實生活中的勞動有什么不同?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對勞動的描繪上,而是通過選擇、加工、并加上藝術家的聯想和創造,表達藝術家對所描繪對象的獨特感受,從而創作出了優秀的藝術作品。
《鋼水 汗水》使人們聯想到那優質的鋼水是用汗水換來的,讓我們感到了這汗水就像珍珠一般的晶瑩,它流在工人們的臉上,更顯出了他們的剛毅性格和拼搏精神;它流在工人們的胸前和背上,更增加了他們的健美和力量感;它浸透在工作服里,那濕而復干、干而復濕所留下的無數道汗跡,正記錄著他們年復一年忘我勞動的高貴品格。在他們看似木然的表情中,蘊藏著巨大的內在力量。
一、觀賞與描述
首先談談自己對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樣理解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門口、陜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
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表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涌激蕩的河水與船工們沉著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你對這件作品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你是怎樣理解作品中所表現的勞動情節?
在這幅4米長的畫幅中,畫家以其飽滿的熱情,嫻熟的技巧,描繪了集體農莊員在豐收的打谷場上勞動的場面。堆積如山的黃金麥粒,夏日明亮的陽光,婦女們有節奏的動作,興奮的笑臉,和那具有強烈民族特點的服飾,共同交織成歡樂的旋律,演繹著勞動的贊歌。作品主題鮮明,形象生動,反映了千百萬經過戰爭洗禮的蘇聯人民戰后新的生活,從內容到形式,具有史詩般的特點。
你對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列賓(1844—1930年)是俄羅斯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兩度到伏爾加河沿岸長時間觀察纖夫們生活,畫了大量的速寫。
寬廣的伏爾加河上,酷暑中午的悶熱籠罩著一切。纖夫們拉著平底載重的運貨船,沿著河床緩慢地向著望不到盡頭的路行進。這些被烈日曬黑了的俄羅斯男人,有強壯的,有體弱的,有年老的,有年輕的。他們雖然具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社會出身和不同年齡,但殘酷的生活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一條陳舊的纜繩把他們連在一起。列賓筆下的纖夫們雖然經歷了沙皇統治下深重的苦難,卻依然具堅強的毅力。
畫家以象征著豐收的金黃為主調,與其作對比的黑、白、紅三色突出了歡樂自信的藏族婦女。畫面線條飽滿有力,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個豐收年的心情。
二、分析與研究
觀察畫面中環境和人物細節(如工具、動作、服飾等)你能理解它們所反映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生活背景嗎?
張擇端,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此圖一般認為是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光。開卷處畫汴京近郊,中段寫汴河,后段寫市區街道。在表現手法上,采用傳統的手卷形式,全圖以“散點透視”來攝取所需景象。畫中人物多達500余人,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后,回味無窮,是一幅寫實性很強的風俗作品。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桿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清明上河圖》再現了當時社會的廣闊性和多樣性,是12世紀北宋時期中國城市生活的生動寫照──社會安定、市場繁榮、經濟活動頻繁、人員職業多樣等。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觀察畫面中環境和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么感受?你了解這兩件作品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嗎?
《搗練圖》給人以優雅平和、富有勞動節奏美感,后者是三個貧窮婦女在麥地里向前彎腰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讓人產生同情。
《搗練圖》是盛唐時期的作品,從畫家張萱擅長仕女畫來看,此畫是以欣賞婦女勞動之美展現搗練過程為目的的風俗畫。
而《拾穗》是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所畫,當時法國正處在貧富差距加大、階級矛盾尖銳的時期,米勒居住于農村,親身參加田間勞動,深知農民的貧窮與艱辛,他是站在同情農村貧窮婦女的立場上來畫《拾穗》。
所以兩幅不同國度、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分別具有不同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仔細觀察作品,你能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是什么生活背景?
東漢時期的《弋射收獲畫像磚》讓我們知道東漢時,農耕和射獵仍是較為普遍的生產方式。
畫像磚主要用于裝飾磚石結構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東漢墓中發現。畫面分上下兩個場景,上部弋射圖,右為蓮池,池內浮著蓮葉,蓮蓬結實飽滿,水中有魚鴨遨游,空中有大雁飛行,顯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部為收獲圖,一人挑擔提籃,三人俯身割草,整個畫面,簡潔分明,但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將不同的空間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勞動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雖然作者沒有注意到透視空間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過留白,使同樣大小的收獲者與弋射者拉開了空間距離,同時使畫面有了縱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態優美,其間人物顧盼呼應,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和諧感。
三、小組合作,思考與討論
每組任意選擇一幅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
1.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2.你能不能揣測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現的主題?如果是你,將如何表現?
四、對勞動的認識
1.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認識?
2.你對“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名人格言: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
──高爾基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總結: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認真觀察,勤于表現,用我們的雙手描繪美好的生活。
同學們觀察
根據問題學生自由回答
比較、分析、區別。
用語言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你對作品的感受。
欣賞作品談感受。
仔細觀察作品,根據問題回答。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談談對作品的感受。
談談自己的認識
每組選一位代表用語言敘述。
針對問題談談對勞動的認識。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
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進行口頭描述。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談談對藝術作品的感受。
在觀察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社會背景。
檢驗對本課前面所講知識的把握,
對勞動價值觀的認識。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采用欣賞、講授、問答和討論的方法,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再到分析和研究,讓學生自己談出對美術作品的初步感受和對勞動的理解,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 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2.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教學難點
能用語言口述或圖像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屏幕展示表現以勞動為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
勞動
藝術家為什么都選擇“勞動”為創作素材?你如何看待勞動?
二、讓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通過觀賞,思考問題,用語言口頭描述。
1.展示美術作品,學生觀察。
2.根據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
談談你對作品的初步感受?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你對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說說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和精神狀況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師總結歸納,主要針對美術作品《在激流中前進》、《糧食》、《伏爾加河纖夫》、《初踏黃金路》。
三、分析與研究
1.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解答,選一代表對作品進行語言口述表達,教師補充、歸納。
2.問題
在觀賞美術作品時,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哪些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如:歡樂、勞累、熱鬧、高昂、壓抑等)
你對這些美術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你能不能揣測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現的主題?
3.教師總結歸納。
主要針對美術作品《清明上河圖》、《搗練圖》、《拾穗》〉、《弋射收獲圖》。
四、總結
勞動創造了世界,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從古至今,大量的藝術作品都以勞動者為題材,反映了藝術家對勞動的體驗與感受,以及對所描繪對象的獨特感受,記錄了勞動者的艱辛、歡樂與堅強。
五、創作練習
以勞動為題材自己創作一幅畫,表達自己對勞動的感受和認識。
課件說明:
1.三分鐘作品欣賞配有音樂,點擊一下出畫面,自動播放到《弋射收獲畫像磚》為止。如果不看完再點一下直接進入到《弋射收獲畫像磚》,再點進入下一個畫面。
2.到小組合作處,會同時出現六幅作品的畫面,點擊其中一幅作品可以放大,再點擊畫面又回到六幅作品的畫面,如要往下運行,點空白處,就可到下一個畫面。活動一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1
教學設計(一)
設計思路
本單元內容屬于“欣賞•評述”領域,選擇了古今中外不同種類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營造氛圍,通過提問、比較、分析、討論等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步入欣賞的情境,通過欣賞過程的不斷遞進,學到欣賞的方法,并深刻認識“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這一主題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 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 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2.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勞動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導入片頭并配音樂
出示課題
出示油畫作品《鋼水 汗水》(廣廷渤)與現實照片進行比較
出示油畫作品《在激流中前進》
現代 杜鍵
出示油畫作品《糧食》前蘇聯
雅布隆斯卡婭
出示油畫作品《伏爾加河纖夫》俄羅斯 列賓
出示版畫作品《初踏黃金路》李煥民
出示中國畫《清明上河圖》宋代
張擇端
出示中國畫《搗練圖》唐代 張萱
出示油畫作品《拾穗》法國 米勒
出示《弋射收獲圖》東漢畫像磚
出示六幅作品
出示問題 播放的這些圖片都反映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勞動
為什么歷代藝術家都選擇“勞動”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勞動?
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人類在勞動中產生了各種需求,勞動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則是人類對生活的模擬與表現。從古至今,大量的藝術作品都以勞動為題材,反映了藝術家對勞動的體驗與感受,記錄了勞動者的艱辛、歡樂和堅強。勞動是畫家筆下的生命贊歌,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藝術作品中的勞動與現實生活中的勞動有什么不同?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對勞動的描繪上,而是通過選擇、加工、并加上藝術家的聯想和創造,表達藝術家對所描繪對象的獨特感受,從而創作出了優秀的藝術作品。
《鋼水 汗水》使人們聯想到那優質的鋼水是用汗水換來的,讓我們感到了這汗水就像珍珠一般的晶瑩,它流在工人們的臉上,更顯出了他們的剛毅性格和拼搏精神;它流在工人們的胸前和背上,更增加了他們的健美和力量感;它浸透在工作服里,那濕而復干、干而復濕所留下的無數道汗跡,正記錄著他們年復一年忘我勞動的高貴品格。在他們看似木然的表情中,蘊藏著巨大的內在力量。
一、觀賞與描述
首先談談自己對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樣理解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門口、陜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
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表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涌激蕩的河水與船工們沉著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你對這件作品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你是怎樣理解作品中所表現的勞動情節?
在這幅4米長的畫幅中,畫家以其飽滿的熱情,嫻熟的技巧,描繪了集體農莊員在豐收的打谷場上勞動的場面。堆積如山的黃金麥粒,夏日明亮的陽光,婦女們有節奏的動作,興奮的笑臉,和那具有強烈民族特點的服飾,共同交織成歡樂的旋律,演繹著勞動的贊歌。作品主題鮮明,形象生動,反映了千百萬經過戰爭洗禮的蘇聯人民戰后新的生活,從內容到形式,具有史詩般的特點。
你對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列賓(1844—1930年)是俄羅斯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兩度到伏爾加河沿岸長時間觀察纖夫們生活,畫了大量的速寫。
寬廣的伏爾加河上,酷暑中午的悶熱籠罩著一切。纖夫們拉著平底載重的運貨船,沿著河床緩慢地向著望不到盡頭的路行進。這些被烈日曬黑了的俄羅斯男人,有強壯的,有體弱的,有年老的,有年輕的。他們雖然具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社會出身和不同年齡,但殘酷的生活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一條陳舊的纜繩把他們連在一起。列賓筆下的纖夫們雖然經歷了沙皇統治下深重的苦難,卻依然具堅強的毅力。
畫家以象征著豐收的金黃為主調,與其作對比的黑、白、紅三色突出了歡樂自信的藏族婦女。畫面線條飽滿有力,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個豐收年的心情。
二、分析與研究
觀察畫面中環境和人物細節(如工具、動作、服飾等)你能理解它們所反映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生活背景嗎?
張擇端,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此圖一般認為是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光。開卷處畫汴京近郊,中段寫汴河,后段寫市區街道。在表現手法上,采用傳統的手卷形式,全圖以“散點透視”來攝取所需景象。畫中人物多達500余人,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后,回味無窮,是一幅寫實性很強的風俗作品。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通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桿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通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清明上河圖》再現了當時社會的廣闊性和多樣性,是12世紀北宋時期中國城市生活的生動寫照──社會安定、市場繁榮、經濟活動頻繁、人員職業多樣等。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觀察畫面中環境和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么感受?你了解這兩件作品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嗎?
《搗練圖》給人以優雅平和、富有勞動節奏美感,后者是三個貧窮婦女在麥地里向前彎腰拾穗的情形,看了不禁讓人產生同情。
《搗練圖》是盛唐時期的作品,從畫家張萱擅長仕女畫來看,此畫是以欣賞婦女勞動之美展現搗練過程為目的的風俗畫。
而《拾穗》是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所畫,當時法國正處在貧富差距加大、階級矛盾尖銳的時期,米勒居住于農村,親身參加田間勞動,深知農民的貧窮與艱辛,他是站在同情農村貧窮婦女的立場上來畫《拾穗》。
所以兩幅不同國度、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分別具有不同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仔細觀察作品,你能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是什么生活背景?
東漢時期的《弋射收獲畫像磚》讓我們知道東漢時,農耕和射獵仍是較為普遍的生產方式。
畫像磚主要用于裝飾磚石結構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東漢墓中發現。畫面分上下兩個場景,上部弋射圖,右為蓮池,池內浮著蓮葉,蓮蓬結實飽滿,水中有魚鴨遨游,空中有大雁飛行,顯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部為收獲圖,一人挑擔提籃,三人俯身割草,整個畫面,簡潔分明,但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將不同的空間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勞動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雖然作者沒有注意到透視空間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過留白,使同樣大小的收獲者與弋射者拉開了空間距離,同時使畫面有了縱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態優美,其間人物顧盼呼應,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和諧感。
三、小組合作,思考與討論
每組任意選擇一幅作品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
1.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2.你能不能揣測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現的主題?如果是你,將如何表現?
四、對勞動的認識
1.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認識?
2.你對“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名人格言: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
──高爾基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總結: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認真觀察,勤于表現,用我們的雙手描繪美好的生活。 同學們觀察
根據問題學生自由回答
比較、分析、區別。
用語言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
欣賞作品,口頭描述你對作品的感受。
欣賞作品談感受。
仔細觀察作品,根據問題回答。
對兩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談談對作品的感受。
談談自己的認識
每組選一位代表用語言敘述。
針對問題談談對勞動的認識。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
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進行口頭描述。
通過對作品的觀賞,談談對藝術作品的感受。
在觀察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社會背景。
檢驗對本課前面所講知識的把握,
對勞動價值觀的認識。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采用欣賞、講授、問答和討論的方法,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再到分析和研究,讓學生自己談出對美術作品的初步感受和對勞動的理解,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 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2.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創作思想。
教學難點
能用語言口述或圖像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屏幕展示表現以勞動為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
勞動
藝術家為什么都選擇“勞動”為創作素材?你如何看待勞動?
二、讓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通過觀賞,思考問題,用語言口頭描述。
1.展示美術作品,學生觀察。
2.根據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
談談你對作品的初步感受?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你對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說說美術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和精神狀況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師總結歸納,主要針對美術作品《在激流中前進》、《糧食》、《伏爾加河纖夫》、《初踏黃金路》。
三、分析與研究
1.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解答,選一代表對作品進行語言口述表達,教師補充、歸納。
2.問題
在觀賞美術作品時,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細節?有哪些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如:歡樂、勞累、熱鬧、高昂、壓抑等)
你對這些美術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你能不能揣測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表現的主題?
3.教師總結歸納。
主要針對美術作品《清明上河圖》、《搗練圖》、《拾穗》〉、《弋射收獲圖》。
四、總結
勞動創造了世界,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從古至今,大量的藝術作品都以勞動者為題材,反映了藝術家對勞動的體驗與感受,以及對所描繪對象的獨特感受,記錄了勞動者的艱辛、歡樂與堅強。
五、創作練習
以勞動為題材自己創作一幅畫,表達自己對勞動的感受和認識。
課件說明:
1.三分鐘作品欣賞配有音樂,點擊一下出畫面,自動播放到《弋射收獲畫像磚》為止。如果不看完再點一下直接進入到《弋射收獲畫像磚》,再點進入下一個畫面。
2.到小組合作處,會同時出現六幅作品的畫面,點擊其中一幅作品可以放大,再點擊畫面又回到六幅作品的畫面,如要往下運行,點空白處,就可到下一個畫面。
七年級活動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篇2
七年級 第一單元 活動二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2
活動二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2
教學設計(一)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的視角來切入課題,主要通過討論和評價的方式來使問題逐步深入,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需要教師學生互動進行。
教學目標
通過教師的講解及幻燈片的演示,使學生明白美術作品中勞動意義的體現并不僅僅在作品的表面形象,讓學生學會以更廣闊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教學重點
1.勞動和藝術的關系。
2.藝術作品如何表達勞動的主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1課時
一、組織教學,穩定學生情緒
教師提出課題:
導入:
幻燈片1
教師提問:
你認為畫面主題和勞動有關系嗎?
請學生回答問題,并說明理由。
作品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一位樸實的建筑
工人,雖然并沒有直接表現他勞動的場面,但通過對他外在形象的刻畫,可以讓觀眾很自然的想到他所從事的工作,進而聯想起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和他一樣的人們在改變著我們的城市。
幻燈片2
教師提問:
怎樣表現勞動的意義?
勞動場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最常見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人們往往最關注的是勞動的結果,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勞動的過程中,去觀察感受勞動者的辛苦和歡樂,我們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具生命力。
幻燈3
請學生回答問題,并說明理由
教師小結:
這是畫家羅中立的作品,雖然和早期的寫實風格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所表現的題材始
終都和他在農村當知青時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畫家在作品中不厭其煩的表現他所感受到的勞動人民的生活。
照片中的埃及古建筑和早期的織布機都體現了勞動改變世界的結果。
教師引入課題: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我們會發現藝術作品表現的是藝術家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世界,而世界是由勞動所創造的,那么勞動的過程或者是勞動的結果再或者是勞動者本身就必然成為藝術創作的直接動力。
勞動——藝術創造的源泉
教師提出本節可探討問題
1.到底勞動改變了世界的什么
2.所有的創造都是積極的嗎?
3.美術作品是怎樣表達勞動的意義?
二、教師提問:
到底勞動改變了世界的什么
1.人自身的改變
(1)生存狀態(2)意識領域
2.客觀形態的改變
(1)形體(2)色彩
教師分別列舉不同和勞動主題相關的題材的作品。
1.反映人的生存狀態的作品
畫面中的勞動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對生活的滿足和期望,而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所表現的底層的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卻處處顯露著對生活的失望和無奈,藝術家的視線所表現的客觀世界,雖然時時展現著無奈,卻又處處充滿著希望 。很多美術作品從不同角度表達了這些主題,它們從參與者的角度記錄了歷史的瞬間。
2.反映人的意識領域的作品
很多藝術家表現了同時代的勞動人民的意識領域,他們的反抗精神和爭取自由權利的斗爭得到了藝術家的歌頌和贊揚,其中德國珂勒惠支的版畫作品尤其引人注目。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藝術家敢于創新突破傳統的精神是意識領域不斷進步和豐富的動力,庫爾貝的作品表現的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雖然遭到了當時學院派觀點的反對,但卻引導了后來的畫家更加關注現實生活。
這幅油畫作品刻畫的是一位樸實農民的形象,但作品本身的意義卻已經遠遠超出了形象所代表的外在含義
3.反映客觀世界形體改變的作品。
客觀世界的形體變化一直是藝術家關注的焦點,作品所刻畫的形象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定的時代特征,從而記錄下勞動改變世界的結果。
4.反映客觀世界色彩改變的作品。
勞動改造世界的結果讓大自然的色彩越來越豐富,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一變化過程。
教師小結引入第二課題。
三、所有的創造都是積極的嗎?
都市的繁華和便捷是人類創造行為的得意之作,但純樸的鄉村氣息卻已漸漸地遠離人們的生活。
四、討論:
教師分組:
美術作品怎樣表現勞動的意義?
五、小組總結:
六、教師總結:
藝術需要不斷的創新,只有全面的理解勞動在創新的過程中重要的作用,才能更深層次地表現藝術作品,使美術作品更具感染力,更能貼近生活,引起觀者的共鳴,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七、思考體驗:
你最熟悉的勞動過程是什么?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你認為人類在不斷超越自我、奮發創新的同時,應該如何兼顧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你要怎樣表現這個主題?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討論,回答問題,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觀看圖片。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
小組選擇主題:
學生分組討論本組圖片所表達的主題。
各小組派一名同學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組的同學提問,本組成員回答問題。
學生構思畫面構成。
畫出草圖。
學生考慮畫面的形象會比較直觀,教師不要急著解釋,引入下一問題。
藝術家不同的作品風格并不影響主題的表現。
通過分析勞動改變世界的結果來讓學生找到藝術作品表達的主題和勞動之間的聯系
學生的思維相對要活躍一些,會想出不一樣的答案, 教師要適時總結。
教師適當解釋圖片,重點放在美術作品的社會功能上。
美術作品有很多歌頌勞動為主題,但也應該從另一面表現人類的創造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里會主動地尋找和勞動相關的事情和記憶,從而使學生在情感和實踐領域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本節課可以和寫生創作結合起來上,形成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1.教師事先布置校外寫生計劃,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去農貿市場等地進行寫生,或者拍照。
2.美術課上利用寫生圖片或照片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勞動的意義。
3.播放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片段。
4.學生評價勞動和藝術創作的關系。
5.教師講解美術作品如何表達勞動的主題。
6.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資料開始構思創作草稿。
7.教師輔導學生完成從草稿到正稿的過渡。
8.教師講解創作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9.學生完成創作過程,可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小品,繪畫,泥塑等。
10.教師學生一起完成展示匯演過程。
11.學生總結本次活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