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創造力的中國學校
雞籠、熟透的鰻魚、嘈雜而塵土飛揚的街道:它們的旁邊就是成都市第十二中學。這里擁有先進的科學儀器,擁有一間熠熠生輝的計算機實驗室,還擁有一部分四川省最優秀的學生——第12中學是中國為進入全球化世界做準備的一個閃閃發光的教育基地。
美國的中學一直為自己可憐的考試成績、淺顯的課程設置以及心不在焉的學生而倍受指責。但是在成都聽了兩個星期的課后,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中國的應試教育系統也在面臨著自己的特殊問題。
作為華盛頓大學“《太平洋地區數學教育情報》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一群美國的畢業生以及西雅圖地區的自然科學中學教師正在積極地探索自然科學課堂教育的新方法。在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該計劃選派了一個研究小組到成都市去調查研究中美自然科學教育方式的差別。
不久我們便發現這里的學生有很高的操作水平。幾天后,我們便經歷了幾次嚴格的數學測驗并且接觸到了大學水平的物理學知識。全國統一的課程設置把不可思議的知識含量融入到了12年的教育中,中國學生所擁有的知識技能似乎可以令所有美國高中畢業生為之汗顏不已。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們不禁想到中國學生究竟做了什么與眾不同的事情。“他們學習非常,非常用功。”西雅圖黑爾高中的自然科學教師卡爾·英勒特說,“我所遇見的每一名學生幾乎每天都要上十節課,而且經常到晚上的九點半還沒有放學。”
每天從早晨起,中國學生就要開始長達十二個小時的學習,同時還要留出三到五個小時來完成作業 。由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以及經常性的考試,周末對他們來說同樣是一場噩夢。每一天,我們都可以在課堂上感受到如此投入的學習方式。在一個超過60人的班級里,你別無選擇,只有循規蹈矩,否則就會被無情的落在后面。
但是正當我們為中國教育的質量之高而驚奇時,我們所遇到的一些中國老師和學生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教育體制的最大缺陷。一遍又一遍地,我們不停地聽到人們擔憂中國的學生們欠缺了一項很重要的品質:創造力。“我們的學生缺乏創造性,”第12中學的英語教師王先生說,“美國學生從不怕犯錯,而中國學生則對于答案的正確性太過在意。”
在一個學生的未來由一年一度的年終考試來決定的教育體制里,根本就沒有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學生被嚴重地禁錮在同樣的軌跡里,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將可以被篩選入最好的學校,而表現差勁的學生則只能面對陡峭的爬升之路。順理成章,一些美國學校中的標志性特色在這里蕩然無存,比如說交流、團隊合作以及獨立思考。
“學生們很少提問題,”華盛頓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卡姆·梁說,“我發現教師的任務僅僅是把材料和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問。而學生的任務就是盲從以及記住材料。”
毫無疑問,新一代的老師已經開始越來越重視這個模糊不清的問題。但是一些新穎的方式卻經常招致學生茫然的反應。當我在幾節英語課上嘗試著尋找自告奮勇的人或是組織一場討論時,往往以失敗告終。甚至就連與教師的交流和互動在這里都有著不同的定義。
為了描述怎樣給一群中國學生上討論課,英勒特先生向我們講述了他如何令班上的學生圍成一個圓圈。他們立刻想到老師要坐在哪里。英勒特先生說:“那時候我說,我就與學生坐在一起。他們就立刻盯著我,他們無法相信課是可以這樣上的。”
第12中學的老師們很愿意聽到美國學生與眾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當他們嘗試推行新的教育方法時,他們還要承受來自于家長、政府和大學的巨大壓力。所有的一切都要以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作為基礎。只要學生能夠成功地駕馭考試,家長們才不管什么新、舊教育方式呢。如果該方式無助于學生準備考試,家長們便不會對它付出耐心。于是教師們也只能嚴格地按課程設置工作。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高考是在眾多的學生內分配稀罕的升學機會的最公平方式。但是政府必須適應一個發展日益迅速、競爭強度日益增大的中國。要想成功地滿足這樣的發展趨勢給它提出來的需求的話,中國政府就必須要培養一批不同以往的畢業生。
若干年來,美國人一直奇怪,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要落在別人后面;現在,似乎至少還有一個國家站在原地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