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教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案
王莉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被編輯在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第20課《詩五首》中。寫于公元761年。兩年前(759年),飽受戰亂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
懷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五首》這課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所以學好本詩對其它四首詩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本詩就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分認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詩中有一種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一首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學習重點:
讓學生共同商定,體現“以學定教”。
教師提示:根據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成兩點。(做成圖片)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師范讀: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以便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奏、停頓、重音等。
2、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找生讀,其他同學找優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做成圖片)學生回答時老師板書。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節。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做成圖片)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言,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點撥。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陳述喜歡的原因,邊賞析邊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1)、第一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了茅草的動態。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不了茅草的動態。“三”是虛數,“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不起風吹。
(2)、第三節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鐵”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節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如:最后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
語調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一個愿望)。其中:
“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音。找生讀后,評析,再讀,最后齊讀。
(五)、總結遷移:
全詩共四節,前三節描寫了秋風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濕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里,詩人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著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做成圖片)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六)、質疑解難:
還有哪些地方沒讀懂?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七)、結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附: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濕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