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設計的藝術性
3.設計地理教學中空白的藝術性 在地理教學中設計一點空白,可及時恰當地給學生留下自覺思維的“空隙”和自覺消化理解的機會。即教會他們使用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引他們入門后,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尋求答案。講究空白的設計藝術會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3.1設置導課時的空白藝術 引言是一堂課的“序曲”,過渡語是聯系的“紐帶”。導入可用精彩的鏡頭或生動形象的語言做“前奏”,將學生帶入情境后,設置懸念,留下空白,等學生進入最佳思維狀態和求知狀態時引入主題。如關于“時區和日界線”,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許多同學喜歡看體育比賽的實況轉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這是主辦國家有意安排的嗎?”;“世界上竟有這樣的怪事,一對雙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運動會開幕日在9月23日,運動員偏偏9月24日才出發,而且沒有遲到,這是怎么會事?”。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進入了高度思維狀態,急于要揭開其中的奧秘,這時再講新課,學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3.2設置教學過程中的空白藝術 教學過程中,有時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和盤托出,把思維內容全部表現在語言上,可以通過空白教學方式使學生自己思維,心領神會。如學習“氣旋和反氣旋”時,教師在講解、分析、圖式氣旋的氣壓狀況、氣流狀況、風向和天氣特征后,設置空白,讓學生完成反氣旋的特征。設計關鍵和難點處的空白,也是突破難點,強化重點的重要手段。這種設計往往在問題的關鍵處有意卡住。如講完“黃赤交角的意義”后,留下空白“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后,太陽直射的范圍和五帶的范圍將如何變化?”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發散思維的能力。學生先前錯誤的感覺、印象、觀念、習慣的思維定式往往影響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致使學習進入誤區。在教學設計中,針對誤區,設置空白,暴露問題,糾正和理順學生的思路。如在學習地球軌道的近日點和遠日點時,設問:“在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是冬季還是夏季?” 講完河流的補給后讓學生判斷“以雨水補給的河流汛期一定出現在夏秋季節”對嗎?
4.設計教師語言的藝術性 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大部分靠教師的言傳。一個教師經倫滿腹,但不善于表達,就不能很好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師由于語言表達不夠注意,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概念。所以進行語言設計要講究藝術,注意科學規范、合乎邏輯、準確無誤、生動形象。教師語言設計要細到每一句、每一字。教師準確而又形象生動的語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愛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而且能得到語言美的熏陶。
4.1指圖語言要規范 如“新疆西北部有一個城市伊寧”和“新疆西北方有一個城市伊寧”,雖只一字之差,殊不知相距甚遠,內涵全非。前者在中國,后者卻在哈薩克斯坦。又如:“齊齊哈爾在長春的上邊”,“一股冷空氣不斷從上向下吹來”等這樣的表達,明顯不符合地理學科的語言要求。
4.2概念語言要準確 南極、南極洲、南極大陸的含義是有差異的,而有的教師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這樣學生會形成不正確的概念。人們經常說“南極考察隊”學生也聽慣了,不會對此產出懷疑。殊不知,這里有個概念問題:南極是一個南緯90°的點。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去考察的不只是這樣一個點,而是南極地區。因而“南極考察”的提法欠妥。
4.3總結規律性語言不要太絕對 如“氣溫高氣壓就低”;“緯度越低,太陽能輻射就越豐富”;“沿海地區雨水充足”等等,若學生對這些規律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譬如,我國塔里木盆地的夏天是很熱的,但那里是受高氣壓控制。
5. 設計有“靈性”的教學
5.1給予學生以知情權 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堂課,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即教案。教案是教師的心智成果,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是為了學生,所以教學設計和教案的編撰,學生應有知情權和參與權。最好是教師有教案,學生有學案。這樣即可把學生從繁重的抄筆記任務中解脫出來,只寫重要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印象深刻,節約授課時間,提高了時間利用率;又可減輕心理上的壓力,課前學生對課程安排已了解大概,不會因為不知道老師要講什么,什么時候問哪個問題,自己沒準備而緊張萬分,影響聽課效果。
5.2賦予教案以“靈性” 傳統的課堂常成為“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學生是配角,老師是主角,這是教學的悲劇。我們要賦予教案以“靈性”,教案雖是死的,但師生是活的,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推波助瀾,讓課堂高潮迭起,以實施有靈性的教學,倡導有靈氣的學習。如在講非洲的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時,同學們都在小聲議論電視劇“馬大帥”,就可順勢創設一個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評他們不守紀律,而是接他們的話題說“大家對這個‘維多利亞’這么感興趣,可一定要記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則‘彪哥’都饒不了你!”一句話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強化了記憶,體現了教師的語言魅力和教學的靈性,使地理教學設計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 《中學地理創新教法》 涂德主編 1999
2. 《中國教育報》 2003.1
3. 《中國教師報》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