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內容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單元第三課第一課時。
2. 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簡單介紹了傳統工業區的分布、區位優勢、工業部門以及在本國乃至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傳統工業開始衰落,并經歷了長期的改造歷程。然后教材選擇了魯爾區作為典型案例進行了詳細分析。本節是對工業區位因素的具體化,并為學習下一節課(新工業區)打下基礎。
3. 教育功能:通過了解魯爾區的發展變化,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傳統工業區的改造,適應世界發展潮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 學生的認知起點:
學生在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工業生產活動的基本理論,了解工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從工業生產的投入開始,到工業地域的形成,從理論上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的發展狀況。這節課的內容重點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工業生產狀況,是用所學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生易于掌握,學習起來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
2. 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效果,主要通過學生的讀圖、比較和觀察,把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所提高,學習興趣比較濃。
3. 學生的學習障礙和難度:
學生學習了魯爾區的興衰的原因和如何進行綜合整治,但在知識的遷移中可能出現回答要點不全面。
設計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國魯爾工業區為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優勢區位條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讓學生用“遼中南工業區”為案例對比分析中外傳統工業的形成條件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學會區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過布置課外探究作業:“山西省能源基地經濟發展慢的原因分析”達到課標要求的最高層面。
2.教學原則: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
3.教學方法:注重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會分析礦產資源與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傳統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傳統工業區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難點:傳統工業區改造過程中觀念的轉變及知識的遷移。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傳統工業區
一、引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