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拜耳化工區的工業廢料是通過管道輸送到垃圾處理廠的,全程密閉,只能在終端看到從大煙囪里冒出的白煙。爬到十幾層樓高的廠房頂端,發現那些白煙其實是水蒸氣。工業廢料經過處理產生的熱能和某些材料,可以被重新使用,通過管道輸送到相應的工廠去。確實不能分解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后才送去填埋廠。
由于使用了環保和新的循環利用技術,從1992年到現在,拜耳集團垃圾生產量減少了一半,有害廢料減少了2/3,能源消耗節省了20%。廢水從1992年到xx年減少了將近80%。
在垃圾處理廠的高處遠眺整個化工區,藍天白云,有鳥兒在飛翔,不遠處是波光粼粼的萊茵河。同行的一位中國化工報的記者贊嘆道:“美麗的工廠!”
事實上,四五十年前,這里遠談不上美麗,城市上空籠罩著“大鍋蓋”,小區門口垃圾遍地,汽車尾氣熏得路人紛紛戴上口罩……萊茵河被冠以“歐洲下水道”的惡名。當時一位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綱領之一就是要使這里實現藍天白云,選民們根本不相信。如今,重工業區魯爾區已經成為全德綠化最好的地區之一。
一個要排放大量污染物的化工區,維持“美麗”,需要多少錢呢?從1990年~xx年期間,拜耳集團在全球花費了約160億歐元用于環境保護。為了防止對萊茵河的污染,拜耳在過去的xx年間耗資1億歐元,在整個化工區的地下,建起了一個巨大的防漏層。所有管線都裝有電腦監測系統,進行實時監控。
拜耳(中國)公關傳媒部安妮特(anneter wiedenbach)女士說,德國的環境政策有一條原則:給環境造成影響或損害的人要負責承擔環境受損的費用。因為發生事故后再治理,其費用遠比預防的投入要大得多,企業寧愿把錢投在預防上。
訪問北萊茵州的垃圾處理廠時,天下著雨,沒有想像中污水遍地的場景,也沒有任何不愉快的味道。一個一個的集裝箱上標著垃圾的不同種類:舊洗衣機、舊電腦顯示器、建筑垃圾……一共30多種類別。一位60多歲的德國老漢,開著私家車來扔舊打印機。兩個年輕人來扔一些裝修垃圾。我們覺得很新鮮,詢問后才知道,在德國,像舊家具、舊家電之類的,不能隨意亂扔,必須送到垃圾處理廠。如果這些東西對環境有污染,還要額外繳納費用。
在火車上,我面對著4種不同顏色、僅有德文標識的垃圾箱作難了,不知該怎么處理手中的垃圾。幸遇一位中國留學生幫我解決了難題,就此攀談起來。
他初到德國,房東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垃圾。果皮、蛋殼等生物垃圾放在褐色桶里;煙灰、燈泡、貓沙、皮革等放在灰色桶里;報紙、雜志等放在可回收桶里;鋁蓋、飲料罐、飲料和牛奶紙包裝等放到黃色塑料袋中。政府每半個月收集一次黃色垃圾袋,具體日期在年初向居民公布。每戶人家根據使用垃圾袋的大小,要向政府繳納一定的費用,如果垃圾超過了塑料袋的容量,還要額外交費。他見過一位德國老太太不依不饒去敲隔壁鄰居的門,就因為鄰居沒有把垃圾分對,因為當地的垃圾袋是半透明的,一目了然。相較之下,他父母在國內的一段經歷耐人尋味。這位留學生的父母住在北京,小區里也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標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位老人好容易打聽清楚了什么叫可回收、什么叫不可回收,每次倒垃圾的時候,小心翼翼把廢紙和其他垃圾分開。這種認真建立起來的習慣,在一次親眼目睹的倒垃圾過程中被徹底摧毀。他們看到開車來收垃圾的人,將小區居民認真分倒的垃圾重新混在一起,扔上車拉走了。從此,兩位老人再也不給垃圾分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