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加拿大
(3)印第安人有100萬人,分布在“保留地”;
(4)華人、華僑有165萬人,主要分布在舊金山、紐約、落杉磯等城市;
(5)墨西哥人有1000萬;
2.人口分布特點:(1)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2)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
(3)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
3.人口國內遷移:近幾年來,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從東北部“冷凍地帶”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冷凍地帶——緯度高,氣候寒冷;工業集中,大氣污染嚴重。
陽光地帶——陽光充足,環境優美,空氣潔凈。
(五)農業的現代化和專門化:
1.農業生產特點:
(1)農業現代化水平高,高度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集約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2)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美國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的農產品有:玉米、大豆、小麥、棉花、煙草、稻米;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玉米、小麥、);
美國是世界上進口熱帶經濟作物最多的國家,主要有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膠等。
(3)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等)。
(4)生產規模大(家庭農場方式經營)。
(5)科技投入比例大,商品率高。
(6)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
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
畜牧業很發達。
2.農業地域專門化:
(1)定義:地域專門化是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2)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①.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②.充分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③.有利于科學管理和機械化作業。
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3.農業帶及其原因:
農業帶 分布 原因
乳畜帶 五大湖區及其以東大西洋沿岸 自然因素:緯度較高,氣溫低,生長期短;土層薄、土質較差;不適合種糧食,而適合牧草和青貯玉米。
社會因素:接近工業區、城市和人口眾多,有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消費市場。
玉米帶 中部平原,乳畜帶東南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年降水量500——1000mm。
小麥帶 中部平原,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個小麥帶 南部:為冬小麥。北部:為春小麥。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夏季高溫,年降水量400——600mm。
棉花帶 中部平原,35°n以南
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緯度較低,熱量充足,無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 mm以上。
亞熱帶
作物帶 東南沿海,棉花帶以南,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緯度較低,熱量充足;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毫米。
畜牧和灌
溉農業帶 西部高原,山地地區 內陸性氣候,高原上年溫差較大,干旱少雨,天然牧場;地廣人稀。
4.農業地域類型:①乳畜業——即分布在乳畜帶。
②商品谷物農業——即分布在玉米帶、小麥帶(中部平原)。
③水稻種植業——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旱地直播)。
④大牧場放牧業——西部高原和山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