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三權分立制》教學設計
專題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美國三權分立制的產生背景,理解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核心內容,正確認識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歷史與邏輯分析的觀點、辯證分析的觀點、比較分析的觀點、階級分析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精神、協作學習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三權分立制的內在邏輯和現實意義,使學生認識到三權分立制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過引導學生對美國三權分立制進行辯證分析和階級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三權分立制的內在缺陷和歷史局限性,為后面講授我國的民主集中制設下伏筆。 教學重點: 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核心內容和弊端。 教學難點: 美國三大機關的相互制衡及其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圖表歸納法、問題探究法、情境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異想天開” 美國電影《空軍一號》上演了這樣一幕:美國總統在從俄羅斯返回美國的飛行途中,被事先潛入“空軍一號”的俄羅斯恐怖分子劫持。 假如這一幕真的在現實生活中上演,美國的政治格局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反觀古代封建社會,一旦君主缺位,則大都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奪權之爭,這樣的政治場景會在美國上演嗎?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了解美國的基本政治構架──三權分立制開始。 一、歷史回眸:美國三權分立制的理論和實踐溯源 人物 理論 實踐 洛克 (1632-1704) 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對外權 英國君主立憲制(1689) 孟德斯鳩(1689-1755) 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法國共和制(1789) 漢密爾頓(18-19世紀) 繼承孟德斯鳩的思想,強調增強行政權和司法獨立 美國三權分立制(1787) 回顧所學的歷史知識:美國選擇三權分立制這一政體,是由什么條件決定的? (1)歷史條件: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分權制衡制取代封建專制。 (2)具體國情:松散的美國邦聯需要強有力的行政機構;飽受殖民統治之苦的美國人希望通過增強司法獨立保障公民權利。 (3)國家性質:國體決定政體,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必然選擇分權制衡制度。 二、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核心內容 三權分立是美國聯邦政府組建和運行的基本原則,其核心內容是權力的分立、制約和平衡。 問題探究一:三權如何“分立”? 擴展閱讀:美國為何實行兩院制? 美國為什么實行兩院制? 美國的大州和小州人數相差很大,如果按人口比例決定議員人數,小州的利益得不到體現;如果平均分攤到各州,大州又覺得吃虧。開始也是爭執不休,最后終于達到妥協:眾議院以人口比例確定議員的數量,而參議院則不論州的大小,每州兩名議員,以保障小州利益。美國歷史把它稱為“偉大的妥協”。 ──林達《近距離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