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第三節第三框在奮斗中實現理想
第七課第三節第三框在奮斗中實現理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明確艱苦奮斗精神的內涵,會對照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來認識現實與理想的關系,能結合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來分析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主觀條件,能歸納艱苦奮斗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并借助一些案例進行啟發探究學習,設計連貫性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有效落實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從實際出發來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改變好高騖遠的心態,養成實事求是、踏踏實實的學風,認識到實現理想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注重從自身做起,在學習、生活中不斷踐行。
【教學重點】
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的實現要通過艱苦奮斗。
【教學難點】
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導入: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也就沒有生活!蔽覀兠總人都應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你是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呢?
活動:請同學們將自己關于未來的藍圖和設想寫在一張紙上。(要求寫的要具體一些)
展示:這里有一篇網上發布的一名小學生的“理想”。
曾幾何時,在我們的作文里、日記里也曾有著和這名小學生同樣美好的愿望,請將你那時的理想寫出來。
請把寫在紙上的不同階段的人生理想做一下對比,你的心中還執著地固守著你原有的理想嗎?為什么理想會有所變化呢?(設問)
學生回答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想要貼近現實。
教師總結:社會存在與社會的辨證關系,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也應如此,引到理想與現實的問題上來。
進入新課:
教師請同學們討論理想、夢想、幻想、空想四個概念的不同。
教師歸納:
理想、夢想,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當理想或者夢想的追求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自身的客觀實際,在一定的條件下,尤其在艱苦奮斗的情況下,理想、夢想就會得以實現,理想、夢想就轉化為了現實。
幻想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想象,有一定的客觀依據,與現實有很大的距離,但在將來有實現的可能性。
空想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歪曲的虛幻的反映,是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想象,不具備轉化為現實的可能。
由此歸納出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連的:
播放神舟6號發射成功的視頻。(目的是驗證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教師介紹:人類曾對浩瀚的宇宙有著無限憧憬,我國千年的飛天夢想,在幾代科技人員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大力協同、集智攻關下,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終于實現并不斷創新,中國人探測月球甚至火星,也將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中國正在由一個航天大國步入航天強國。
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轉化為現實的,怎樣的理想才有可能實現呢?(設問)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積極向上,對社會有積極意義,有社會責任感,有益于他人,符合自身實際和社會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等。
可見:我們對社會理想的追求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客觀規律。職業理想的選擇應該符合實際。(板書)